ZKX's LAB

很多古墓都难以逃脱被盗的结局,为什么朱元璋的明孝陵可以避免

2020-10-20新闻7

《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小说可以说是当年红遍大江南北,让中国人开始真正的接触并了解盗墓这个行业。甚至在社会上产生了一种关于考古、盗墓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墓葬里的东西都值钱,而规格越高的墓葬就越值钱,可以凭此发家致富。

而且由于王国维先生提出“二重证据法”:认为应当将考古挖掘的实物资料与文献资料相映照来研究历史,那么如果我们要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就是挖哪个皇帝的墓。

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利益角度,还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似乎皇帝的墓都逃不过被挖的结局,但是朱元璋的墓迄今为止仍旧没有被无论是盗墓贼还是考古学者进行大规模的开挖,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实际上就挖墓本身来说,并不是什么高难度或者是需要高技术的活,真正的难度在于我们怎样能够把从墓葬中挖出来的东西保存下来。我国古代墓葬特别流行土葬,也就是将死者与随葬品埋入地下,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尸体和随葬品在被埋入地下后不接触空气,因此不会氧化老化,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存。

但是一旦贸然开挖,就会导致随葬品接触空气后迅速氧化,如果是竹木纤维产品便会立刻碳化,在竹木纤维制品中主要包含两种,一种是随葬的书籍,这种产品一旦碳化,如果没有在碳化后进行合理的保存,那么是无法复原书上原有的字迹的,即便是经过了保存,我们现在也只能通过红外扫描技术,得知原先记录的大致内容而无法清晰的阅读,另一种产品是随葬的木质雕刻品,这种产品,往往会进行上色和雕刻,但如果发生碳化,那么会改变其原有的形状,并且严重地破坏色彩,这种破坏同样是不可逆的;而如果是原先具有色彩的陶制品就会产生从现有技术来说几乎不可逆转的褪色,这种褪色只能通过后期上色来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而不能还原到原先的色彩。

因此以朱元璋的墓为例,大部分的皇帝的墓都没有进行过大规模开挖的原因,其本质在于以我们现有的技术很难保护这些重要的实物资料,我们对于古墓的挖掘,往往是为了获得这些食物资料,无论是出于收藏家的收藏需求还是出于学术研究的实际需求,都要求我们尽可能的尽量完整的保护这些珍贵的材料。

实际上,我国早期的很多考古活动都是破坏性挖掘,比较有名的有两个,第一个是秦始皇兵马俑,在刚被挖掘出来的时候兵马俑是有颜色的,但是当时人们并没有注意保护,导致颜色迅速氧化退去,使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全部都是灰突突的;另一个则是朱元璋的子孙万历皇帝,他倒霉地被选为了考古学家挖掘明朝皇帝墓的练手作品。

结果虽然我们在挖掘后,确实获得了很多稀有的新材料,并且对于明朝皇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但是墓葬当时挖掘,由于是练习性质的,导致其破坏严重,而且很多材料当时的技术无法保存,因此相当一部分文物,在后期因保护不到位而产生了永久性的损坏。因此,如果技术条件没有达到随意的挖掘历史遗迹,就是破坏历史遗迹。

而且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时期的墓葬都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我们对于皇帝的墓葬了解,实际上还是不到位的,如果贸然的进行开挖,很容易造成破坏性的挖掘,破坏墓葬原本的状态和形制。

#考古盗墓#朱元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