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佛教作为我国的重要宗教,为何历史上的帝王曾经多次灭佛

2020-10-21新闻6

佛教在是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影响深远,然而在中国古代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先后经历了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三武一宗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周世宗灭佛事件。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绝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以及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原因。

上图_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祢罗突

第一政治原因。

北魏太武帝拓跋寿和北周武帝宇文邕都是少数民族鲜卑族统治者,鉴于当时汉人将鲜卑族视之为胡或者戎,而他们想要统一天下,成为统治具有高度文化汉民族为主体的整个国家,所以要推崇儒家和道家来标榜自己。太武帝将佛教称之为胡教,称佛教为胡经,将佛陀称之为胡神,以此来表明自己不在胡人的行列。

北周武帝的灭佛经历和北魏太武帝灭佛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为了表明自身是中华君君,他推崇儒家偏袒道教,三教辩法之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上图_ 南朝佛头

第二经济原因。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富有僧人团体和寺院经济,僧人占有的财富急速膨胀。北魏时期有寺院三万多所,僧尼有二百万之众,占北魏编户人数的十五分之一。北周有寺院一万余所,僧人占编户的十五分之一。唐武宗时期一次诏令,还俗的僧人有二十六万之多,可想当时僧尼人数之多。后周周世宗灭佛,毁弃寺院也有三万余所。

寺院和僧人人口急速膨胀,而僧人又不在国家赋税的征收的行列之中,如此必然造成了国家大量赋税的流失,同时寺院经济膨胀不断兼并土地,使得寺院经济与社会经济也矛盾重重。实际上几次灭佛运动,经济原因都是主要原因。

寺院和僧人为国家经济造成了重大的负担,使得国家政权不得不采用极端的措施,以扩大经济来源,充实国力。

上图_ 河北正定隆兴寺

第三文化原因,儒家和佛文化理念的冲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便成为历代王朝的官学,而佛教的相关理念和儒家文化相互冲突。比如佛教提倡遁入空门不问世事,与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相悖。佛教徒要求剃度出家,与中华文化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轻易毁伤的传统也相违背。

儒家讲究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并且以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的准则,而佛教出家修行的处世理念,在传统的士大夫眼中,便是不忠君王,背弃父母,抛妻弃子的大逆不道。

佛家理念和儒教思想的格格不入,导致不断有士大夫起来反对佛教。中国南朝南齐的张融化著《三破论》称:佛教入国而国破,克苦百姓,使国空民穷;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异法,弃绝二亲,孝道顿绝;入身而破身,有毁伤之疾。这种论调在当时的社会很有代表性。

上图_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唐朝的韩愈在《谏佛骨表》称: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语言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身不服先王之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历代传统的士大夫反对佛教从未断绝,即便是到了宋朝之后,三教合流,儒道佛的矛盾趋于缓和朱熹也这样嘲笑佛教的虚无观点:佛教一齐都归于无,终日吃饭,却道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著衣却道不曾挂着一条丝线。朱熹同样批判佛教违背伦理道德的主张,称他们“不敬王者”,“弃君背父”,“人伦灭尽”,“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便是大罪名,其他便不消说”。

上图_ 大般涅槃经 (部份)

第四,佛教与本土宗教的矛盾。

道教作为中华的本土宗教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之中,与中国人的性格和文化相合。佛教初入中国的时候,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道教的附庸,为了迎合中华文化甚至有老子西去化佛说。随着佛教的发展,特别是佛教的轮回因果之说,对于广大的底层民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佛教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势头俨然盖过了道教。佛教和道教的矛盾便愈发不可调和了。在历次的灭佛运动之中,大多能够看到佛道之争的影子。

北魏太武帝听了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成了灭佛行动。北周武帝宇文邕诏佛道两教辩论,法师炫与道士张宾辩,宾不能曲,帝亲自与炫辩。皇帝偏袒道教已经亲自下场辩论了。帝遂下诏废佛道二教,悉令沙门还俗,实即灭佛教立道教,北地之佛教一时绝迹。

唐朝时,李氏皇族为了增加自身正统地位和神性,认道教供奉的祖师老子李耳为先祖,尊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位列三教之首。唐高宗将《道德经》列于上经,地位高于《论语》,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正式考试科目。

上图_ 唐代抄本《论语》

第五,特殊的历史时期造成了佛教的法难。

历史上四次灭佛事件称之为三武一宗灭佛。皇帝的庙号之中大多有一个武字,这不是历史的巧合,有一定的必然性。

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属于南北朝时期,而唐武宗则处于唐朝的中后叶,总体来说这一段历史不是政权割据的动乱时期,便是王朝的末期。北周周世宗虽然庙号之中没有“武”字,但是北周同样处于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便是政权割据,征伐不断,战争不休。

在动荡年代,佛教的转世轮回之学在劳苦民众之中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多人的人选择遁入空门来逃避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于此国家政权和佛教更容易形成激烈的经济矛盾和人口矛盾。

上图_ 《大隨求陀罗尼经咒》

第六,佛教人数膨胀,鱼龙混杂,不少僧人不守戒律。

宋代宗颐禅师为此做过检讨:“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俭守清规。”佛教经济膨胀发展,使得一些僧人,不守清规,甚至在寺院之中私藏兵器,佛教徒不知经典,反而以吃喝享乐为能事。

历次灭佛的结果:

三武一宗的灭佛行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增加了国家的整体实力,同时断绝了政教合一的可能性,确立了中国皇朝政教分离的历史传统。对佛教建筑和经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一定程度迫使了佛教更加本土化,在四次灭佛之后,禅宗大兴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因为禅宗主张一日不作,则一日不食,“自立”而非“供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封建政府的经济压力,特别是禅宗在政治上没有非分要求,也使得禅宗能够和封建统治者相安无事。

作者:风客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杨子慧、王维志《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1996 改革出版社

【2】谢重光 《魏晋隋唐佛教特权的盛衰》1987 历史研究

【3】李玉芳 《北魏太武帝灭佛浅析》 2004 宜宾学院学报

【4】于辅仁 《唐武宗灭佛新探》 1991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4】牛致功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 1998唐史丛报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宗教信仰#诸子百家#五代十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