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诸葛亮和鲁肃都有各自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世人为何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要高于鲁肃呢?

2020-10-21新闻8

前言

关于“隆中对”魏、蜀、吴三国都有各自的版本,甚至于袁绍治下的沮授也提出过类似的战略。吴国甘兴霸和鲁子敬也提出过,魏国的毛玠,季汉(三国志里署名蜀)诸葛孔明其实是最后一个提出来这一战略指导思想。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主要割据势力的各自隆中对

其一:在曹孟德就任兖州后,曹操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三项建议,即奉天子,修耕植,畜军资。毛玠说:“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为什么要“奉天子”呢?因为在当时,皇帝不但是国家元首,而且是上天的嫡子,即“天子”,也是天下人的父亲,即“君父”。

这个观念,早在西周时就形成了。西周虽然没有皇帝,天子却是有的,即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后来,秦灭六国,天下一统,“王制”变成了“帝制”, “共主”变成了“独主”,但取代了“王”的“皇帝”却仍然是“天子”。现在,上天的嫡子、天下人的父亲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割据一方的诸侯都不伸手救援,许多人是愤愤不平看不下去的。如果有人能够尊奉天子,无疑会大得人心。这就是毛玠深谋远虑的地方。至于“修耕植,畜军资”,其意义则已如前说。总之,“奉天子”是政治战略,“修耕植”是经济战略,“畜军资”是军事战略,所以说毛玠的话是“纲领性文件”。

曹操立即就采纳了毛玠的建议(《三国志》的说法是“敬纳其言”),而且予以实施。前面讲过的“屯田”,就是“修耕植,畜军资”。另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奉天子”了。

其二: 沮授 是袁绍从韩馥手里骗得冀州之后,顺便接收的谋士之一。据《三国志·袁绍传》,沮授投靠袁绍后,两人有过一次谈话。正如毛玠的谈话可以算作“曹操版”的《隆中对》,沮授的谈话也可以算作“袁绍版”的《隆中对》。

沮授说,您现在“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完全可以“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成为举世瞩目举足轻重的救世英雄。那时,您就应该把皇上从长安迎回来(迎大驾于西京),在洛阳恢复社稷和祖庙(复宗庙于洛邑),然后“号令天下,以讨未复”。将军有了这样一个政治优势,又有谁能够和您一争高下呢(以此争锋,谁能敌之)?用不了多久,就大功告成了(比及数年,此功不难)。这话说得袁绍也热血沸腾,不过袁绍没有实施,从而错过了一统北方的机会。

这事后来又议过一次,而且话说得更明确,时间则是在曹操迎奉天子之前不久。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献帝传》,沮授说,自从董卓造孽,天子流离失所,宗庙破败毁坏,各路诸侯名义上大举义兵,实际上自相残杀(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没有一个尊崇天子体恤百姓的(未有存主恤民者)。现在,将军您已经初步安定了州域,就应该迎奉天子定都邺城,“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又有谁能够抵挡您呢?这算是沮授版“隆中对”了。

其三: 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也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相见的七年前,就有人为孙权做了类似的战略规划,其观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极为相似。那么,这个人是谁?是鲁肃。

提起鲁肃,我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总觉得那是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无用的人。其实不然。历史上的鲁肃豪爽侠义,深得人心。

鲁肃也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鲁肃投奔孙权后,孙权马上就接见了他,而且和他有过一次同桌喝酒(合榻对饮)的密谈。这次密谈,堪称“鲁肃版”或“东吴版”的《隆中对》。当时孙权问鲁肃,如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孙某既然继承了父兄的余功,便也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业(思有桓文之功)。先生既然看得起孙某,不知有什么办法可以教我(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鲁肃却当场就给孙权泼了一瓢冷水,说将军怕是当不成齐桓公、晋文公了。想当年,高皇帝(刘邦)也想尊奉义帝成就霸业的,但是不行,因为有项羽为害。今天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有曹操在,将军怎么成得了齐桓、晋文?

但这决不等于没事可做。做不成齐桓、晋文,做什么呢?做皇帝呀!于是,接下来鲁肃说了两句极其重要的话:“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汉王朝是没有希望的了。曹操呢,只怕一时半会也除他不掉。

所以,为将军计,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衅,就是裂痕、破绽。那么,天下会不会有破绽呢?会有,因为“北方诚多务也”。多务就是多事,多事就破绽百出。等到北方处于多事之秋时,我们就向西进军,灭黄祖,伐刘表,将整个长江流域都据为己有(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那时,将军就可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了。这可是高皇帝的功业啊!

这当然是一个宏伟蓝图。但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这个时候,在鲁肃,恐怕只能是说说而已;在孙权,同样也只能是听听而已。当时孙权才十八岁,按照男子二十始行冠礼(成年礼)的规矩,还要算未成年人。他刚刚接了哥哥孙策的班,屁股还没坐稳。因此,孙权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这当然是打官腔,却也只能如此。别看这时孙权年纪轻轻,政治上却已经是十分成熟的了。

但是,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情况就不同了。这个时候,孙权不但有了“贼心”,也有了“贼胆”和“贼力”。鲁肃曾经做过的那个规划,又被人旧话重提,而且主张立即实施。这个人就是甘宁。

甘宁,字兴霸 ,甘宁投奔孙权是在什么时候,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说“今无年月可据”,我们当然就更加搞不清楚。但我们知道,他见到孙权,是周瑜和吕蒙的共同推荐;而孙权对他,则是礼遇有加,而且“同于旧臣”。

于是甘宁便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献策于孙权。据《三国志·甘宁传》,甘宁对孙权说,荆州这个地方,“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这是我们东吴西面的屏障啊(诚是国之西势也)!我是在刘表手下干过的。据我观察,刘表这个人,自己既没有什么深谋远虑(虑既不远),接班人也很差(儿子又劣),根本就守不住那地方(非能承基传业者也)。将军一定要先下手为强,不能落在曹操后面(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

具体步骤,是先消灭黄祖。黄祖一灭,就打开了一个口子,也就能乘胜西进。那时,我们的天地就广阔了,就连占领巴郡、蜀郡,囊括益州,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甘宁这番话,思路和鲁肃相同,但更具备可操作性。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四个版本的《隆中对》。第一个是“沮授版”的,即沮授所谓“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第二个是“毛玠版”的,即毛玠所谓“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说这两个是《隆中对》,只不过因为它们都是实现“霸王之业”的战略规划。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广义地也称之为“隆中对”,其实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很大区别。真正可以并称为《隆中对》的,还是鲁肃的规划。

鲁肃的这个规划,和诸葛亮替刘备所做的规划,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个方案,都认为曹操是最强大的敌人(此诚不可与争锋),也最不好对付(不可卒除)。同时,鲁肃和诸葛亮也都很清楚己方的力量还很弱小,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

这是两个方案最重要的共同之处,事实上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也基本上是按照他们两人的规划来实施的。后来,在这两个集团中,鲁肃和诸葛亮的关系最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观点相同,主张一致,惺惺相惜。鲁子敬的隆中对缺乏存在感的原因一个历史人物能够如诸葛亮般家喻户晓确实是难得。揪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古代,统治者为了给臣民树立忠诚的典范,就需要塑造一个合适的人物形象,而诸葛亮的忠诚是很少见的,他对蜀汉的忠诚达到了何种地步呢?明知道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而且当时独揽大权,但他却依然对这位“草包”皇帝忠心不二,不生异心。这种对君主的极度忠诚是历代统治者最喜欢看到的,因为这有利于统治。所以就需要无形的提拔诸葛亮的伟岸高大的形象。所有有违诸葛亮不利的事迹,极少会被宣传。这样一代一代宣传,到今天就成了“智多近于妖”的存在。

《三国演义》的作者 罗贯中秉承的创作思想就是扬刘抑曹,东吴仅仅是作为陪客,属于看戏的那种。在演义中,罗贯中将各种能够表现诸葛亮才智高超的故事,都加诸于此人身上。对比效果立竿见影。顿时就让读者觉得,诸葛亮才智奇高,其他人都无法与之匹敌。所以就让诸多人认为鲁肃的才智不及诸葛亮,他所提出的观点和战略更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鲁肃虽说才智过人,也远比诸葛亮早提出“隆中对”,但奈何架不住人家有“包装公司”对他进行包装。就好比当今社会某某明星明明没有什么代表作或者拿得出手的作品,可依然能够凭着趁热度时不时的火一把!

文学上诸葛亮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作品流传于世,一定意义上也扩大了他的知名度。

综合这些因素,最终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这个现象。@透过影视知历史 关注我一起了探讨更多历史人物与故事。

#三国两晋南北朝#孙权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