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水稻届的“枯荣大师”!今天谈谈安徽的“二修稻”

2020-10-30新闻21

米,与面

组成主食届的哼哈二将

皖北以面食为主

合肥以南爱吃米

从日本越光大米到泰国茉莉香米,世界各地的顶级稻米数不胜数。不过,今天东篱不打算谈这些,而要说说安徽的“二修稻”。

什么是“二修稻”?

这是皖江芜湖一代的一个民间说法。过去割完早籼稻,留下来的桩子上很快再发植株,抽穗扬花,灌浆结实,这种稻就是“二修稻”,有点类似二茬的意思,也叫“秧心稻”。远远望去,枯黄的稻桩上是碧绿的新稻株,色彩分明,枯荣相接,好像是金庸笔下的“枯荣大师”。

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碧绿的稻秧底部,是头茬收割留下的稻桩。

过去老农民都知道,这种稻好吃,只是因为产量低,也不是正经栽培,地荒着自生自长,只顺便收了自家吃,城里人是没有这个口福的。

为什么好吃?这跟气候和生育特点有关。

大家都知道东北大米香,一个重要原因是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积累。早籼稻在8月份收割后,“二修稻”萌发,结实,一般到霜降前后收,其灌浆期一般在国庆后,气候与东北有些类似,昼夜温差拉大,营养物积累就多。

湾沚区九十殿村,刘庆萍种了500亩“二修稻”,已金黄一片。因为今年秋季温度低,预计要到立冬才能收割。

还有原因,是种植方式更绿色安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农作物生产,最好一滴农药不用、一粒化肥不施。但这一般不太可能。水稻生长期会有各种病虫害,至少要用2到3次药。但“二修稻”例外。“二修稻”生长期病虫害相对少得多,一般不要打药。而且施肥料很少,很符合现在绿色、生态农业的理念。

因此,这是一种优质、安全的稻米。

据刘庆萍反映,头茬收获后,二茬只要撒7.5公斤尿素和5公斤配方肥,不要农药。

在漫长的水稻种植历史上,“二修稻”一直沉默无闻,为农夫独享。直到最近几年,专家盯上了这种不错的种植模式,通过品种优化、技术改良,配合全程机械化等,把农家的“二修稻”变成了“再生稻”。在保留其优点的同时,提升了产量,具备了产业发展的条件。

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罗志祥是这方面的专家。据他介绍,再生稻示范推广在我省江淮以南至沿江江南稻区已开展多年,去年达30万亩,今年猛增到80.2万亩。

在今年极为不利天气条件下,按全省大面积平均单产头季稻600公斤,再生季200稻250公斤,亩增产100公斤以上。这比常规双季稻生产每亩增收300元以上。

好吃、绿色、效益好,再生稻应该多发展。更何况我省是再生稻发展的优势区域。不过,与周边的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比,无论是产业规模、生产技术规范化程度、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相对缓慢。

什么原因?

目前,我省适合再生稻生产的水稻品种较少、优质丰产协同的栽培技术有待于完善和普及,适用于再生稻生产的少免碾压收割机械及再生季生长、成熟期不一致未得到有效解决,这导致再生稻产量不高、不稳。

金灿灿的稻穗边,就是刚刚抽出的新稻穗。

以成熟期不一致为例,这会导致成品米碎粒多,商品性差。不少农户反映,现在很缺优质、头季成熟早、再生能力强、二季高产口感佳的品种。适用的农机具也不多,现在的收割机履带过宽,机收头茬稻因收割机碾压,田间约30到40%的稻桩被压倒,导致再生季有效穗不足。这些,都让刘庆萍这样的农户很头疼。

在刘庆萍家里,打开一袋再生稻米,抓一把摊在手心,明显可以看到不少碎粒。

今年再生稻面积增长这么多,其实与灾害有关系。早稻被淹,不少地方就蓄留搞再生稻,减少损失。比如霍邱就这样搞了30万亩,目前长势很好。

这个特性很重要,因为6、7月份我省水稻产区旱涝灾害还是挺多的,再生稻不仅能优化耕作制度,产出绿色优质稻米,还能作为抗灾稳定粮食的一个办法。因此,现在省农业农村厅已经将其作为我省发展适应性农业,稳定粮食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推广。

这就要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强化产业链建设,加强政策支持。

罗志祥说,下一步会针对再生稻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强化包括优质良种、标准化种植、社会化服务、专业化收储、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建设,打造再生稻米区域和企业品牌。在政策支持上加强发展规划,加大再生稻生产的粮补、优质粮生产、收购等政策支持。

再生稻米的优点并不为人所致,市场接受度不高。刘庆萍说,她家的再生稻米只有在网店买,还没有进入超市等卖场。

看来,要把这个野生野长的“二修稻”,真正变成优化江南耕作制度,促进农民增收的绿色产业,还有很多路要走。希望不久的将来,安徽的“二修稻”能走出农家门,成为一款热门的生态稻米。

文/图:史力

海报摄影:朱学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