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孩子频繁眨眼、吸鼻子、清嗓子,可能是得了“抽动症”!

2020-10-30新闻9

原标题:孩子频繁眨眼、吸鼻子、清嗓子,可能是得了“抽动症”!

孩子出现不自觉的频繁眨眼,做一些怪异的表情、发出声音,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在淘气。其实,如孩子太过频繁的出现这些不能控制的动作或者面部表情,家长先不要苛责孩子,而是应该去做一个彻底的检查,因为很有可能孩子是出现了儿童“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障碍是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起病于儿童期。儿童抽动症是多发于儿童期的运动性或发声性肌肉痉挛,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的动作,例如频繁地眨眼、做怪脸、摇头、耸肩、做出咳嗽声、清嗓声等。多始发于眼睛,嘴巴次之。并且之后可能会有很多的并发症。

抽动症发病原因

关于抽动症的病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法,其发病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为其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

抽动障碍的发病近年有增多趋势,其临床表现多样,共患病复杂,诊断与治疗需要予以规范。

抽动症的表现

抽动症的表现复杂多样。病初抽动症状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抽动形式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不断有新的抽动形式出现。抽动频度和强度在病程中呈现明显的波动性,新的抽动症状可以取代旧的抽动症状,或叠加在旧的抽动症状之上。抽动症状常常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可因某些诱因而加重或减轻。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伴发感染、被人提醒等。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

40%-55%的患儿于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称为感觉性抽动,被认为是先兆症状(前驱症状),年长儿尤为多见,包括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很可能与对局部不适感的缓解相关。

抽动症的治疗

治疗前应由专科医生确定治疗的靶症状,即对患儿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影响最大的症状。抽动通常是治疗的靶症状,而有些患儿治疗的靶症状是共患病症状,如多动冲动、强迫观念等。治疗原则是轻度心理行为治疗先行,中重度或合并共患病的情况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共患病:大约半数患儿共患一种或多种心理行为障碍,其中共患多动症最常见,其次是强迫障碍。共患病进一步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影响患儿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给治疗和管理增添诸多困难。

面对孩子的抽动症,家长需要怎么做?

家长不要过度紧张,更不要做“抽动警察”加重孩子心理负担,要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准确指导患儿、家属、老师、同学以及与患儿密切接触的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该病,避免打骂、过分指责、讥笑、过分注意抽动症状、制造紧张的精神环境气氛;要给予患儿安慰、疏导、改善情绪,鼓励助其逐渐改善症状,给患儿在身心上营造正常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家长需要积极的参与、配合、督促孩子完成规范的心理治疗。

来源:小儿康复科

编辑:宋鹏翀

#小儿健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