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勾践灭吴后,商圣范蠡为什么能得善终?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020-10-30新闻26

范蠡,字少伯,是春秋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出身低微的范蠡,不仅担任了大夫 ,还担任了擢上将军。

然而,范蠡之所以能成为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原因一,帮助越王报仇雪恨。根据史料的相关记载,范蠡与越王勾践相互密谋,深谙二十多年。其中,很多的重大决定,都是范蠡帮助越王制定和实施的,最后,不仅将吴国灭掉,以报之前的会稽之耻,还使越兵越发强大,在江淮以东称霸一方,成为了当地的霸王。

然而,范蠡也因为他的出色表现,被越王任命为上将军,统领国家军事命脉。这个时候的范蠡,可以说是位高权重,权倾朝野,威风八面。一般人在这个时候,肯定是享受胜利的果实,但是,范蠡却向勾践递交了辞职报告,舍去了一切荣华富贵,告老还乡,永不回都。

其实,范蠡非常明白,如果自己不急流勇退,选择离开,等待他命运的肯定是“狡兔死走狗烹”,跟文种一样,不得善终。

曾经,范蠡给文种写过一封信,信上说:“飞鸟都已经不知了去向,弓箭还留着干嘛?肯定是要收起来。狡兔都已经死了,猎狗还留着干嘛?还不如赶紧烹煮吃了。越王长得就是脖子长,嘴巴尖,一看就知道,只能共患难,很难同享受,你为什么还不快点离开他呢?”虽然,文种收到了信,但是,他却没有听从范蠡的话离开越王,而是选择了请病假,不上班。

然而,在文种不上朝的这段时间里,却有人给越王进了谗言,说:“文种想要犯上作乱。”于是,越王赐给文种一把剑,对他说:“你之前给我出谋划策,告诉过我七种讨吴的办法,但我们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灭了。那么,剩下的这四种还没用上,我把它们还给你,你帮我个忙,去阴间把这四个办法献给我死去的父王,让他在那边试一试,看这些方法是否好用?”

此话一出,谁都知道越王要做什么,而文种也很知趣,随即拔剑自杀。

那么,范蠡为什么能看得如此通透,将繁华看衰,将富贵视为过眼云烟呢?同时,还洞悉到越王会对曾经一起打江山的伙伴,痛下杀手呢?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不仅是因为范蠡对越王勾践的脾气秉性十分了解,更明白作为君主,他们的一些通病。君王要打下江山,必须笼络多方人才为己所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所以,这个时候的君王,可以与同事者一起,好好相处。

但是,一旦君王掌握了权力,他便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帝国,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此时,君王眼中重视的是自己的妃子和王子,而昔日为其献计献策,同打天下的臣子,便成为了他们统治政权的最大威胁。所以,范蠡正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才侥幸逃过此劫。

所以说,范蠡是一个智者,可以不被表象所迷惑,能抢先一步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情,这一点,实属难得。

原因二,范蠡善于经营,弃官经商依旧成绩斐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范蠡离开齐国之后,回归田园,到海边以种田为生,靠苦力维系生活。后来,范蠡和儿子一起经营,没过多久,家产就变得十分殷实。

齐人得知了范蠡的能力,便想邀请他来国内担当丞相一职,但是,范蠡却婉言谢绝了:“在家做点小生意,就赚了这么多钱,在朝廷当官,且当丞相,这都太过极端。享有盛名时间太长,不是好兆头啊。”就这样,他不仅把相印还了回去,还把自己的万贯家财分发给了邻居,好友。

而自己则抄小路离开了,来到了一个名为陶的地方。范蠡觉得这里位于国家的中部地区,交通发达,在这里生活应该会很好,可以慢慢的富裕起来。于是,范蠡改称自己为“陶朱公”,开始跟家人一起耕作,饲养牲畜。后来,又开始做转物的生意,仅仅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润。

范蠡在陶住了没多久,他的资产又积累了数万,足见,范蠡的经商才能。就这样,天下的人都把范蠡称为了“陶朱公”。

别说在春秋时期,即使是在现代,像范蠡这样做官能做到丞相,经商能很快积累到万贯家产的人,也是非常少有的。

做了官,又辞;经了商,又视钱财为粪土,散尽了巨额财产,这样的人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范蠡看来,做官的人,一心只为了升职,想做到要职,重位,只能上,不能下;赚钱,就要顶住钱财,要越来越多,不能减少......这样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对的,更是不祥之兆,还有可能会招来厄运。

所以,他选择了散尽家财,离开齐国,又躲过了又一次厄运的降临。

原因三,范蠡的品格高贵。在范蠡一生之中,可以说,在事业上取得了旁人都非常羡慕的成绩。说起做官,他位高权重,身居要职;说起做生意,他迅速积累财富,腰缠万贯,赚得盆满钵满。而之所以他能这样成功,皆源于他高尚的品格,使得他名垂千古。

其实,无论是升官,还是发财,他都乐善好施,心怀仁慈,让旁人也因为他得到了诸多恩惠,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参考资料: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越春秋》、《解读商圣范蠡》】

#先秦时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