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威马起火爆炸召回供应商甩锅 未来IPO之路还有多远

2020-10-30新闻24

汽势Auto-First|刘天鸣

10月28日晚间,中兴高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高能)针对威马发布的《关于威马汽车主动召回部分产品的说明》做了回应。

中兴高能表示,在福建省邵武市发生的两起威马汽车起火事件中,涉事车辆搭载的是高能技术的电池。事件发生后,高能技术立即与威马汽车进行了充分沟通,就相关问题全力配合威马汽车及国家各级质监部门调查,截至目前具体起火原因还在调查中。

同时,中兴高能指出,针对10月27日发生于北京市的威马汽车起火事件,涉事车辆搭载的并非高能技术的电池。

这份声明再次将威马汽车起火自燃事件再次推上推上舆论风口。

据了解,10月份,威马汽车发生了三起电动汽车起火自燃事件。其中10月5日和10月13日凌晨,在同一城市发生了两起威马电动汽车自燃事故,10月27日,一辆停放在北京市北四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

威马EX5(参数|图片)发生起火爆炸。

在最后一次起火自燃事件发生后的一天,威马汽车针对近日起火事件发布声明。声明中指出威马汽车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经分析验证此次事件是由电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电芯短路,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并引发起火风险。

因此,威马汽车已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即日起向用户主动召回2020年6月8日至2020年9月23日生产,搭载动力电池型号为ZNP3914895A-75A的部分2020款威马汽车产品,共计1282辆。

值得注意的是,威马汽车所召回的动力电池正是由中兴高能生产。而在中兴高能的公告中却能看出些许端倪。首先,27日北京力学所发生起火自燃的威马汽车不是搭载中兴高能生产的动力电池,换句话说,27日的威马汽车起火自燃或许还存在其他原因。其次,中兴高能指出,福建两起威马汽车起火的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也就是说,威马汽车所说的电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并未得到中兴高能的认可。

事实上,威马汽车从EX5上市之初就因为电池原因备受关注。2018年因为电池供应商与宣传不符,让很多消费者产生质疑。目前,威马汽车也拥有包括宁德时代、江苏塔菲尔、中兴高能、瑞浦能源在内的4家电池供应商。

由于动力电池供应商不同,威马汽车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2018年8月,停放在威马成都研究院内的威马EX5发生自燃,威马汽车称,该车辆为已报废早期试装车,因未及时拆解出现电器元件短路引发火情,今年9月,温州一辆威马EX5在公路旁起火自燃。

纯电动汽车发生起火自燃后,或多或少都会对销量产生一定影响,威马汽车也不例外。10月份多次起火自燃,或多或少会对品牌造成负面影响,或许会出现退订现象。据数据统计,9月份威马汽车销量达到2107辆,同比提升38.8%。

此外,威马汽车起火自燃事件还有可能影响IPO。10月13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威马汽车上市辅导公告,辅导期为3个月到一年。接连发生起火自燃事件虽然不会影响到威马汽车上市流程,威马汽车也符合科创板上市要求。但是,起火自燃事件可能会在未来上市问询阶段引起上交所以及证监会的关注。此外,起火自燃事件也会影响投资机构以及投资者信心,有可能会对募集资金产生影响。

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一直备受舆论关注。纯电动车自燃起火是所有汽车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国内共发生20起电动汽车起火事故,涉及28辆纯电动汽车。

为了应对动力电池热失控,近一年国家出来了多项政策/标准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做出了规定。5月份,GB 18384-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0381-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电动汽车安全问题有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三项电动汽车国家标准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今年6月份,工信部装备发展中心发文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动力电池供应商对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此外,消费者关系的电动汽车起火事故率也首次被写入工信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目标到2025年、2030年、2035年,新能源汽车的起火事故率要分别小于0.5次/万辆、0.1次/万辆和0.01次/万辆。

对于威马汽车来说,眼下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起火自燃而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对销量和IPO等事项产生不利影响。而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属于新能源汽车行业问题,还需要众多车企、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上游产业的共同努力,解决制约消费者选择的主要痛点之一。

#紧凑型SUV#11-20万#威马汽车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