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推进产学研融合 助力高质量发展——湖州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纪实

2020-10-30新闻15

日前从浙江欧诗漫晶体纤维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该公司携手中科院上硅所德清基地专家团队,联合攻克了产品纤维长度短、强度低等核心技术难题,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实现高性能氧化铝纤维棉及针刺制品产业化。

欧诗漫这种借智“大院大所”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举措,是我市推进产学研融合,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以集聚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以引进大院名校来湖共建中试基地、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为具体形式,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工作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我市新引进乌克兰国立金属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计划总投资22.9亿元,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6项,总投资金额达1.45亿元。

这些项目、机构落地,使一大批高校院所先进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制约我市有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逐步解决,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校企合作 加速科技创新发展

快速发展的湖州与顶尖科研院所实现对接,先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落地生根,其产生的化学反应不容小觑。

“这一层要架设12条生产线,自动化生产,每10秒打箱,自动搬运,直接下货梯。”在浙江逸辉智能家具有限公司的新建厂房里,企业负责人戴国良自豪地说,要把新厂房打造成当前家具行业最先进的智能工厂。

浙江逸辉智能家具有限公司是戴国良新成立的公司,标志着他的转椅经营生涯走上了新的起点。2012年,戴国良成立亨运家具。多年来,亨运一直给国外客户代工。客户压价、没有主动权等情况没少遇到。“对我们来说,突破这种局面,就是要从代工厂发展成为智能工厂,掌握自己的主动权。”他说。在亨运继续生产的基础上,戴国良成立了浙江逸辉智能家具有限公司,主攻精益智能生产。

为掌握主动权,今年4月开始,亨运首次开展校企合作,与浙工大共建研发中心,由一支8位博士、12位硕士的团队负责企业的研发。“我们合作效果很好,已经打造出了六款爆款产品,加起来有20多项专利,掌握专利技术,就掌握了主动权。”戴国良介绍。截至目前,企业已拥有近50项专利。

借力高校院所科研技术优势,加速我市企业创新发展,今年1至8月,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3.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8.1%。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6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4.1%,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27%。新认定省科技型企业729家,完成年度目标137.5%。

院地合作 加强集聚创新资源

围绕浙江省和湖州市重大战略需求,我市瞄准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引进共建一批重大战略性、产业引领性、研发应用型等各类创新载体,加速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使湖州逐步发展成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实力雄厚的高能级创新载体集聚区。

就在上月,湖州市校地共建研究院签约暨太湖实验室建设启动仪式在吴兴区举行。来自长三角地区有关高校院所和省、市、区相关领域的11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我市科技创新的壮举——跨省集聚资源建设太湖实验室。

在市、区合力助推下,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钱塘科技创新中心、湖州师范学院等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首次实现跨地域合作,将在我市共同打造太湖实验室,集聚全球优势资源打造国际顶级科研团队,在纺织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纺织绿色加工与生态染整和柔性材料等多个重点研究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四链融合”。

此外,我市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不局限于已有良好合作基础的大院名校科技资源,努力通过“走出去”,不断拓宽合作渠道,建立新的合作关系,推动大院名校科研和人才优势与湖州经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我市科技创新增加新动能。仅2019年,我市新引进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等国内外大院名校和企业合作共建清华大学——浙江德清材料设计与产业创新联合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州生物医学研究创新中心、浙江——德国(中源)家居行业智能无人仓储技术研究中心等32家科技创新载体,其中政府为主体引进18家、企业为主体引进14家,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等领域。据统计,32家科技创新载体计划总投入24.95亿元,目前已投入1.58亿元,其中政府投入6885万元、企业投入8876万元;累计引进科技人才13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含博士)70人,从国(境)外引进高级职称者(含博士)9人;累计获授权专利115件,其中发明专利35件;转移转化技术成果项目5项,开发、转移、转化技术成果收入501万元。

主动融合 加快探索创新路径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湖州又在探索新路径——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盯紧前沿领域揽全球高端人才。

今年6月初,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湖州刚落下帷幕,总投资13亿元的长三角人才创业港项目就立即开工建设,吹响了湖州乘势融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号角。其与国际人才大厦、长三角人才服务中心等项目交相呼应,成为湖州加速构建人才最优生态的有力支撑。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湖州全力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计划,浙江大学太湖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等创新平台顺利设立,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迎来首批师生,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顺利打下第一根桩基。

这些高能级平台的拔地而起,将集聚一大批顶尖人才团队,吸引上千名海内外博士以上人才加盟,成为湖州高端人才的又一新增长极。

日前,湖州启幕首届世界青年博士南太湖论坛暨2020南太湖精英峰会,以服务“加码”汇聚起吸引各类人才的强大向心力。20多名海内外院士和800多名在各自专业领域取得一定业绩或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博士人才齐聚湖州,分享思想、贡献智慧。

近期,我市将举办第十一届政产学研合作大会。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大会这样一个平台,广开门路、广交朋友、广聚英才,届时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基地建在湖州、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聚在湖州、有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在湖州,为湖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湖州日报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海交通大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