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大宁”领衔!260件铜镜今起国博打“照面”

2020-11-24新闻17

镜子上篆刻着“中国大宁”的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用过的弦纹铜镜、勾勒出一幅高士宴乐图的嵌螺钿铜镜……今天起,“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260余件铜镜和观众打“照面”。这是国博第一次以馆藏文物举办这一主题展览。

铜镜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日用器具,传世和出土数量极多。“镜里千秋”展助理赵玉亮说,目前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最早的铜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延续使用至明清时期,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本次展览从国博数以千计馆藏铜镜及相关文物中精选出260余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系统展示铜镜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面镜,可以鉴己,也可以照人。

展览中,大部分铜镜都以背面示人,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和一段段真挚的祝福。其中赵玉亮最推荐的明星展品是西汉时期的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

这面镜子出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湖南长沙伍家岭。镜背鎏金,圆钮,柿蒂纹钮座,间饰兽首纹。外围双线方框。镜背纹饰由一周双线弦纹分为内外两区。方框外饰博局纹中的T形纹,间饰羽人、玄武、朱雀、瑞兽等。外区间饰朱雀、青龙、独角兽等瑞兽,有些瑞兽的头部已经延伸到内区。内外区瑞兽纹间饰云气纹。近缘饰短斜线纹一周。

最有意思的是镜缘铸有五十二字铭文带一周,铭文表达了人民希望国家安宁,子孙昌盛的愿望。其中“中国大宁”字样出现在镜缘右侧。

展厅里,260余件展品按“鉴于止水”“清质昭明”“湅治铜华”“清光宜远”“玉台影见”“刻镂文章”“莹质良工”七个单元,讲述镜中故事。

铜镜制作的过程也在展厅里呈现。

赵玉亮说,从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到西周晚期,铜镜的铜、锡、铅含量多不稳定,且含锡量呈升高趋势;从战国至唐五代,铜镜基本上是含铅的高锡青铜;宋至明清时期,铜镜含锡量明显降低,含铅、锌和铜的比例明显升高。

铜镜使用背范和面范扣合进行浇铸,其中泥质范通常只能使用一次,陶范和石范可多次使用,铸造完成后再对镜面进行加工。为追求形制的新奇,工匠们在不同时期创造出使用特殊技术和材料的透雕镜、彩绘镜、螺钿镜、平脱镜等特种工艺镜,提高了铜镜的观赏价值和受欢迎程度。

还有个有趣儿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铜镜最初由官方机构监督铸造,民间铸镜手工作坊后来大量出现。山东临淄、四川广汉、浙江会稽等地是两汉三国时期的铸镜中心。这些地区的铸镜作坊有的在镜背铭刻铸镜匠师之名,显示了铜镜的流通需求。隋唐时期,扬州是当时的铸镜中心,其所产铜镜一部分贡献朝廷,另一部分在市场流通,运销到全国各地。宋元时期,铜镜流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出现大量类似“商标”的镜铭,铸镜中心有浙江湖州和江西饶州等地。

这个展览也满足了观众“照一照”的好奇心。

清代铜胎画珐琅八吉祥挂镜、清代玻璃桌镜、清代红木嵌螺钿大镜等展出。赵玉亮说,约在明末清初,玻璃镜传入中国。与铜镜相比,玻璃镜具有制作方便、鉴物清晰、体量轻便等优势。玻璃镜的装饰多借鉴铜镜,而体量较大的玻璃镜的使用则丰富了当时的室内陈设,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不同时期,我们也遴选出若干铜镜展示镜面,以满足观众对古代铜镜镜面的好奇与想象。”

#文物收藏#铜镜#中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