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全国心力衰竭日】马长生:向心血管病“主战场”进军

2020-11-26新闻5

马长生

Introduction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现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组织全国上百家单位联合开展心血管临床研究。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心血管著名期刊Circulation副主编(2016-2020);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心血管领域尚未被攻克的领域,被称为“心血管领域的癌症”,心衰疾病负担重,将成为未来心血管病的“主战场”之一。

近年来,心衰诊治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患者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5年死亡率甚至高于某些恶性肿瘤。 心衰疾病负担如何?药物治疗探索取得哪些进展?对我国心衰相关卫生政策有何建议?日前,记者专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

治疗费用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范围

“当前预估我国有超过1000万名心衰患者,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心衰患者群的国家之一。”马长生说,2012年~2015年的中国心衰患者注册登记研究(China-HF)的数据显示,中国心衰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4.1%。因为心衰病因众多,随访期长短不同,心衰的远期死亡率没有统一的数据。目前已有的国内数据表明,随访3年~5年的死亡率为30%~50%。

除了期望延长生命,减少反复住院、提升生活质量外,还是心衰患者的迫切需求,但这些需求至今尚未得到满足。 根据2014年国家医保数据,我国心衰引发的年住院次数为1.7次,30天再住院率为16.23%,一年内再住院率高达69%。另据记者了解,慢性心力衰竭(NYHA II-IV级)患者不同程度活动受限,日常生活也需要照护。

“根据北京安贞医院的数据,心衰患者的次均门诊费用600元,次均住院费用约3.6万元,平均住院日11.5天。长期反复住院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马长生说,从全社会角度对患者的间接经济负担进行分析,单例心力衰竭患者平均间接成本为24783.27元,平均直接非医疗成本为2453.94元。而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刚超过3万元/每年,心衰治疗的费用远远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围。

另外,与一般慢性疾病不同的是,心衰诊疗费用占比远高于药品费用。“根据2015年的研究数据,心衰患者住院治疗费用占总费用的66%,住院费用占比不低于医疗水平先进的发达国家。心衰患者诊疗费用占年人均费用的47%,相关心衰药物费用仅占8.2%。根据北京安贞医院的数据,心衰住院患者药占比约8%,门诊患者药占比约50%。”马长生说。

治疗规范化程度仍有待完善

记者了解到,总体来讲,对于心衰患者需采取综合治疗,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其中药物治疗贯彻始终、不可或缺,即CRT、ICD治疗后仍需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以最大化治疗获益。

“过去几十年,我国心衰治疗的规范程度不断提升,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马长生介绍, 一般来说,心衰需要长期服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被称为心衰患者药物治疗的“金三角”方案。过去40年间,中国住院心衰患者ACEI/ ARB使用率从约20%升至约70%、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使用率由约10%升至约60%,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从约10%上升至约65%,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总体治疗达标率仍然很低,且仅约22%的患者同时接受规范化的“金三角”药物治疗。

事实上,即使在“金三角”方案治疗下,心衰患者预后仍不乐观。近年来,一些新药的出现,正在突破现有的药物治疗瓶颈,给病人提供更多选择。

马长生说,比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2014年,心衰领域中规模最大的PARADIGM-HF研究公布,与常规优化治疗方案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可显著降低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20%,心衰住院风险21%,全因死亡风险16%,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ARNI被高度评价为心衰治疗领域20年来的突破性创新治疗药物,获得国际权威心衰指南和中国心衰指南的一线用药推荐。

ARNI在经济上的可负担性如何?马长生介绍,ARNI于2019年11月进入我国医保后,对于城市患者负担显著降低,承受能力越来越好。“总体来说,该新型心衰治疗药物费用尚可承受。”马长生说。

关于心衰药品的选择,马长生认为,心衰患者合并症较多,用药种类多,并且心衰患者年龄较大,因此需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此外,心衰改善预后的药物都有一个靶剂量,在可耐受范围内,越接近靶剂量,对预后改善越明显。因此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总体来说,心衰用药遵循安全、渐增、联合和长期的原则。

心衰的疾病管理应下沉到基层

马长生说,心衰的疾病管理是一个多方参与的长期过程,除了住院治疗外,患者出院后的症状体征监测、药物调整、随访、复诊等方面均需要进行管理。大量的研究证实,心衰患者加强院外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节省医疗开支,这项工作涉及的参与方,包括医生、护士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心衰的疾病管理应下沉到基层,并通过互联网线上连接进行数据传输和管理指导。”马长生介绍,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启动了“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ardiovascular Disease Quality Initiative,CDQI)”。CDQI是面向全国、立足未来的项目,将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高血压、胸痛、房颤、心衰、瓣膜病、肺血管病、复杂高危冠脉介入治疗(CHIP)、心血管与代谢疾病、心脏康复、心血管护理等专病中心。其中首批推出的心衰中心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专病能力评估与提升体系,规范基层心衰管理水平,以“评估、反馈、改进、再评估”的循环模式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核心诊疗能力和整体水平;并探索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途径,对心衰患者进行日常管理,对常见问题进行解答,以提高心衰患者医疗资源的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并改善患者预后。

“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已经涵盖了一些传统的抗心衰药物种类,包括改善预后的药物和改善症状的药物,并会进一步纳入疗效突出的新型药物,可以通过减少再住院降低社会和患者负担,心衰患者的用药需求可以得到更好的满足。”马长生说。此外,心衰领域新药研发速度在不断加快,新的药物靶点也在不断研发进入临床试验,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有效的心衰药物,更好地满足心衰患者治疗需求。

文:本刊记者 孙梦

审核:孔令敏 张士国

#心脑血管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