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在上古之世,随着自然的变化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开始建构房屋

2020-11-29新闻10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悠久。上古之世,人类穴居山洞和“构木为巢”以避风雨禽兽。以后随着自然的变化和人类的进步,人们便开始在地面上建构房屋。考古学材料揭示,六七千年以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已有了木构件干阑式房屋。六千多年前的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已有半穴居地面上构屋顶的对偶住房和公共建筑“大房子”。

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和前人的劳动,给我们留存了各式各样的民居,壮丽的宫殿和坛庙、道观,千姿百态的塔,长虹卧波的桥,优美的园林和雅致的楼台亭阁,无不体现着古人智慧的光辉和巧夺天工的技艺。这里说的房屋建筑,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祭祀用的房屋建造、即民居、皇宫、坛庙、道观、会馆、亭阁,等等。

这类建筑物,在屋顶形式,承力结构,装饰等方面的设计思想、技巧和使用的材料有共同之处,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性。中国的房屋建造,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以木为骨架,创造出达到实际功能要求而又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风格。其结构的原则,即“梁柱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模等主要构件,用柳卯结合,构成框架。立柱和横梁承重,墙壁只起围护作用。

这种框架结构,富有一定弹性,因为桦卯结合,衔结牢固,故有“墙倒屋不塌”之妙。这种木结构建造房屋的起源较早,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大多有裤卯。那里出土的生产工具,只有石凿和骨凿是加工柳卵的工具,这是惊人的。不仅如此,那个时代制造的柳卵已基本形成后世合理的截面和衔结关系。

房屋中的排卵,已有了柱头、柱脚裤、平身及转角柱与梁枋交结的大小不同的排,还有拉杆件带梢钉孔的桦头。河姆渡人还发明了木板企口拼接技术。六七千年前的祖先用石器、骨器工具创下这一整套的建造房屋技术,为后世遗留下宝贵文化遗产。在前人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后来又创造了“斗拱”结构形式,成为古建筑一个重要特征。

斗拱置于柱子与梁和其他构件交接处,它是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的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构件。它是由柱梁之间相衔接的简单构件发展而来,并且从柱梁之间的简单斗拱发展到上下层柱网之间,或形成柱网与屋顶梁之间的整体构造层。唐朝以后,斗拱尺寸逐渐减小,但构件组合方式和比例并未改变。斗拱结构,不仅使柱梁或其他构件之间的连接更牢固和一体化,而且还是建筑物一种优美的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物,除了讲求实用外,还十分注重装饰,除了建筑构件性的装饰,如斗拱、天花、藻井、格窗、格扇等之外,就是雕梁画栋,屋脊上的仙兽虫鱼的“厌胜”装饰,大门外的石狮等等装饰。不同社会地位和经济力量的人住房有不同的装饰,不同功能的房屋也有不同的布局和装饰,但其结构特点基本是共同的,一致的。

木樟框架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房屋的主流。古建房屋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大屋顶”。除了蒙古包、窑洞、碉房和新疆的“阿以旺”等类房屋外,一般是大屋顶。木和瓦结构的屋顶宽大于墙壁,荫蔽着墙壁,起着保护墙壁不被日晒雨淋的侵蚀和保暖纳凉的作用,并且对于房屋的形体也起着装饰作用,有的亭亭如盖,有的飞檐翘角,十分美观。

至于屋顶的大小与装饰,可以区分为:悬山式、硬山式、虎殿式、歇山式、卷棚、重檐式、攒尖式、顶式等多种。悬山式、重檐式多用于皇宫、庙宇、祠堂、官衙;攒尖式多为园林中的亭、楼,又有四方、六棱、八角之分。

干阑式建筑,又称吊脚楼,云南、贵州、广东、广西较多,傣族、景颇族、壮族多采用此形式为居屋,可以防潮和避虫蛇。这是竹木结构,就其屋顶而论,多有悬山和歇山相结合的特点,也宽大于墙壁,应该说也属于大屋顶类型。大屋顶房屋是中国古代房屋的主流。

古代房屋建筑在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基础上,重建筑群中布局,讲求整体、中心对称和封闭性,民居中的四合院、北京故宫都充分体现着这种观念和设计思想,这是古代房屋建筑中又一个民族特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