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湛江威水史:100多年前建成粤西第一条公路,现仍在使用

2020-12-01新闻62

湛江过去属于广东的“下四府”之一,被称为“炎荒”、“南蛮”、“不毛之地”,是封建五朝流放谪臣贬官的地方。从宋朝开始,贬官扎堆流放到高雷琼,于是出现了驿道,又称“官道”。

湛江早期的陆路交通,基本上是牛车路或古驿小道。为避免红土陷车和杂草阻路,交通工具以高脚牛车为主,这种牛车的车轮直径居然高达1.8米左右!现在的遂溪县岭北镇调丰村,仍保留着一条千年石官道牛车路跨越,深70厘米,宽13厘米,牛脚踩出的石印,竟有8厘米深。

遂溪县岭北镇的牛车官道

后来,这些牛车路或古驿道,稍加修整建成了简易公路。道路沙泥结构,粗糙低劣,路面凹凸不平,晴天可以通车,雨天就不行了。加上当时的汽车残旧,经常走走停停,就像一首打油诗说的:“一去二三里,停车四五回,死火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即便如此,公路这种新兴事物也是当时交通的一种进步。由于湛江是法殖民地,市政设施建设比周边地区相对来说先进,所以,粤西地区第一条公路就出现在湛江,也就是“西赤路”,即现在的“椹川大道”。

当时的粤西地区又称“南路”,包括高州六属,雷州三属,钦廉四属和两阳,即茂名、信宜、电白、化县、吴川、廉江、遂溪、海康、徐闻、灵山、合浦、钦县、防城、阳江、阳春15个县和梅菉一个市。这条公路又被称为“南路第一条公路”。

1899年,法殖民者侵占广州湾后,为了加强殖民统治,在西营(今霞山)开埠,建码头,修公路。

1910年,他们在赤坎的南桥河建起临时木桥,将西营至赤坎的牛车路改扩建为马车道。当时,马车比牛车更加先进,可坐的人多,又舒适。进口的4辆欧式马车乘载客商,每辆可坐6-7人,最高峰时,西赤的马车道上拥有30多辆马车。

1913年,南桥的木桥改建为混合结构的永久性桥,并将马车道再扩建为汽车道,从此,西赤路成为粤西(广东南路)最早的一条公路。吴川一个精明的杨姓商人,看准这个机会,从香港购进4台烧炭汽车,成立了湛江首家行车公司,每小时一班车从赤坎到西营。汽车总站在今赤坎建设旅店对面,故此路段过去叫“汽车街”。

上世纪初中国的烧炭汽车

解放后,“西营”这个带有殖民特色的地名不再使用。“西赤路”也被改为“椹川大道”。“椹川”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这要从隋朝说起了。

589年隋开皇九年,改南合州为合州。隋康县分置隋康县和海康县(今雷州市)。

590年隋开皇十年增设铁杷县。辖今本市赤坎区、霞山区、郊区(硇洲岛除外)和遂溪县东部。县治在今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至此,雷州半岛共有海康、隋康、模落、罗阿、雷川、铁杷、椹县、扇沙8县,隶属合州,州治在海康县。

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改椹县为椹川县,县治在今遂溪县乌塘镇椹川村附近。“椹川大道”的名字便源于这个古县名。

2003年,椹川大道扩建,该项目被列入广东湛江市25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改建后的公路全长约9公里,改扩建工程分为三段建设:南北两段3.5公里,按原宽度42米进行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绿化和路灯改造;中间扩建段5.5公里,按城市主干道一级标准设计,宽度为60米,双向6车道。

改建后的椹川大道

时至今日,椹川大道已与人民大道、海滨大道一起,形成一个“川”字型,连接霞赤两区,成为湛江市区最主要的交通要道,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关于粤西地区最早的公路,你们有什么看法?有没有从这条路经过?欢迎留言评论。

#公路#粤西#湛江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