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以3千步兵大破3万骑兵的却月阵,在刘裕之后再也无人可以使用

2020-12-15新闻16

大家都知道,步兵面对骑兵往往不占优势,甚至需要数倍的兵力才能对抗骑兵,然而在南北朝时期,刘裕曾经就以却月阵大败骑兵,并且还是以2700步兵对30000骑兵。

416年,东晋权臣刘裕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再一次发动了北伐,此次北伐的目标是后秦。刘裕本身就是数一数二的名将,刘裕带领的晋军更是百战精锐,眼看后秦要完蛋。此时北魏站了出来,毕竟刘裕代表的乃是东晋,如果真被刘裕灭了后秦,那北魏就必然是下一个目标,于是北魏拓跋嗣派出了十万大军过来支援后秦。

刘裕本来这次就只是想打打后秦,以建立战功好回东晋抢权,现在北魏既然自己站出来找打,那刘裕自然不会介意在功劳簿上多加一笔了。于是刘裕就在就在黄河边上祭出了著名的大杀器,也就是却月阵。

刘裕先是派了700人带着一百多辆战车过河,过河后这些人立刻就将这些战车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却月形,简单点说就是半圆形。而北魏士兵这时还不明白这几百个晋军要干嘛,毕竟人太少,所以北魏士兵也就没有做过多得干涉。而刘裕趁着北魏军队愣神的功夫,又派了2000人渡河,与原来700人汇合。这次来的2000人带来了大盾和强弩,晋军将盾牌置于战车之外,用于阻挡北魏的骑兵,以强弩攻击远处目标,由此晋军在黄河边上形成了以战车、强弩为核心的防御体系。

而北魏本就是来增援后秦的,现在看晋军只有两千多人,于是魏军主将长孙嵩就起了轻敌之心。长孙嵩命令出动三万骑兵,要趁着晋军人少来一个以多欺少,然而后面的事证明人少真不一定好打啊。

历来就有骑兵不能正面冲击步兵军阵的说法,而这次却月阵更加证明了这话的正确性。北魏骑兵本想仗着人多势众捞便宜,然而北魏士兵往往还没有冲到晋军面前就已经被强弓硬弩射倒。不过人多毕竟还是有优势,魏军很快就冲到了晋军面前,双方围绕着战车开始激烈的肉搏。然而晋军虽然人少,但毕竟有战车依托,再加上长槊,以轻骑兵为主的魏军顷刻间就被刺倒一大片。

晋将朱超石大概嫌魏军骑兵死的不够快,于是他就命令士兵将长槊折断,然后将折断的长槊放到弩车上击发。那断槊每一次击发,都能洞穿三四个北魏骑兵,一时间在晋军的战车前那是尸积如山。北魏骑兵毕竟也是妈生爹养的血肉之躯,被晋军这么一杀,很快就崩溃了,实在没办法,面对晋军的战车冲也冲不动,自己只能是单方面的被屠杀,这种情况魏军不崩溃才怪呢,就连魏军主将阿薄干也被晋军斩杀。

此战之后,北魏彻底认清了现实,再也不提什么唇亡齿寒了,刘裕很顺利的灭亡了后秦,如果不是此时东晋内部出现动荡,刘裕不得不停止北伐,不然刘裕真有可能一举荡平北方。

却月阵正因为这一次的胜利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以步胜骑战例,然而就是这样经典的战例,却又如昙花一现一样,在中国之后的历史上再也没有被用过。这其中的原因恐怕还是却月阵的要求太高,很难再次复制。

一、王朝必须得有进取心才行。虽然东晋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的份量较小,但东晋却实打实的是秦汉之后最有进取心的南方王朝。东晋在历史上不但多次北伐,甚至还曾多次收复洛阳和长安。这份进取心就是后世定都南方的王朝所不具备的。

二、必须有高明的统兵将领。这个将领必须大权在握,可以对任何事情具有紧急决断权,否则事事都要禀报,那黄花菜早凉了。并且统军主将需要很高的军事素养,如此才能成功的协同各兵种联合作战。

三、必须有极其强大的步兵。这种步兵心理素质必须强悍,否则单是骑兵的冲击画面就能让人崩溃。就如同却月阵中的步兵那样,面对的是数万骑兵的冲击,在这种冲击的气势下,不但要能挺住不倒,还得能从容的挥舞自己的武器还击。

四、必须同时拥有多个兵种配合。却月阵涉及到步、车、弩、水兵等多个兵种配合,缺一不可。前排步兵必须能在骑兵的冲击下挡住,如此才能为弩兵争取到发射的时间,而弩兵也必须在骑兵的冲击之下有条不紊的张弓搭箭才行,否则远程打击就无从谈起。而最重要的就是水兵的战船,却月阵必须保证制水权。战船不但要保证前线部队的后路,还要控制整个河面,不能让敌军度过河截断步兵的后路。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定都于南方的王朝,大多进取心都不太足,哪怕有人要北伐,也必须面对内部的各种主和派势力,很难将所有经历用于北伐。至于还要拥有精锐的各个兵种更是难上加难,并且后世也缺少像刘裕这样大权在握且军事素养极高的主帅。以上的种种自然就限制了却月阵的使用,以至于后世几乎无人可以再用此阵破敌。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