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动脉硬化为何缠上年轻人?预防越早越好

2020-12-19新闻13

提到动脉硬化,多数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老年病,但一组数据可能会改变很多人的这一观点。有统计数据显示,在40~54岁的健康中年人群中,61.8%的人有明显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随访3年之后,约40%的人动脉粥样硬化继续进展,同时,之前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31.2%的人,也开始出现病变[1]。

所谓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指的是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要警惕的是,这种状态还不是动脉硬化的开始,动脉硬化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疾病,病程可以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也就是说,很多人在3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动脉硬化。如果不预防、不干预,斑块会逐渐形成,并会越长越大,造成血管腔的越窄,甚至破裂形成血栓,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所以说,预防动脉硬化的年龄越早越好,对一些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迹象,甚至可以逆转或消退。如何预防?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危险因素。

“三高”是最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

是动脉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其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又被称为“坏胆固醇”,极容易附着、积存在动脉壁上,从而导致动脉硬化。有研究发现,LDL-C水平每降低1毫摩尔/升,全因病死率下降19%,冠状动脉事件下降23%,心脏事件下降21%。因此,降低LDL-C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和进展的手段[2]。

高血压:

血压如果高了,会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的损伤,此时的血脂就会“有机可乘”,容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斑块。由于高血压是一个“沉默病”,特别是发生在中青年人身上,几乎不会出现头晕等症状,非常容易被忽视。

糖尿病:

血糖如果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聚集,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微血管的并发症。另外,高血糖还会伴有脂质代谢的紊乱,最常见的是甘油三酯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下降,同样会诱发动脉硬化。

没有“三高”,动脉就不会硬化吗?

除了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之外,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同样可以诱发动脉硬化。

吸烟:

吸烟能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使动脉壁受到损伤的危险性增加,并使本已受到粥样硬化损害的动脉收缩,导致流向组织的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此外,吸烟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加了发生周围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性。戒烟是预防动脉硬化的有效方法。

肥胖:

胖人更容易出现动脉硬化,这是因为肥胖者往往伴有胰岛素抵抗,从而损伤血管内壁。特别是向心性肥胖者,容易出现内脏脂肪蓄积,更容易出现动脉硬化及糖尿病。

体力活动少:

通过对不同职业发病率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与积极活动的职业相比,久坐人员动脉硬化的相对危险增加。经常进行中等强度体育活动者,死亡率比活动少的人降低。

其他因素:

高脂、高糖等不良饮食习惯;A型性格;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血尿酸升高;酗酒,以及绝经后的女性,都是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

如何发现动脉硬化?

如果动脉硬化进展到一定程度,已经对血管造成堵塞,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如果脑部或颈部的动脉发生了硬化,就会表现为头晕、眼前发黑、耳鸣,脑袋时不时有昏沉沉的感觉;硬化发生在心脏部位,早期可能没有表现,后期会使运动负荷受到影响,在活动或锻炼后,患者会有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休息后可缓解;如果腿部的动脉硬化,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后,腿部会出现疼痛、发沉,歇一会儿则症状减轻,再行走疼痛又会出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早期的动脉硬化并没有特异症状,此时就需要做相关的检查。一些普通体检中的项目,就可以发现一些危险因素,如血脂、血糖、血压、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的异常情况。超声是发现动脉硬化的重要方法,比如很多人做颈部超声发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就是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增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斑块。此外,心电图检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都可以评估血管的狭窄程度。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动脉硬化。

#心脑血管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