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 孟子 荀子哲学思想比较

2020-07-19知识6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同: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异: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孟荀的思想观点 荀子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为什么荀子的地位没有孟子的地位高? 荀子把老子,孔子,法家,墨家结合起来,给孔子之说在本体论上提供了道的根据,指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在学术上,是一个重要发展,在学术上的地位也是比孟子要高。至于所谓的地位,那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的,主要是因为孟子以关爱说宣传发扬了孔子的仁,在董仲舒之后,儒家统领各家,便习惯说孔孟了。其实在学术上,孟子比荀子差的远多了。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同: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异: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孟子的\"性善。荀子的哲学思想? 荀子的哲学思想: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扩展资料:性恶论: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荀子这里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请简述孟子和荀子哲学观点的差别? 1,“天”的意味不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意志,天在他那里是有浓厚的形而上的意味的,地位上相当于老子的“道”,却有时被人自身所充实的。而天人关系上,既没有脱离天得人。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 两人都认为人性是先天的,孟子认为人性中善来源有待于后天扩充,而荀子认为人性善需要后天努力。孟子认为人性是人本来就带来的美好的天性,荀子认为人性只是人做为人的物性,美好的东西都是后天才有的。所以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则主张“性恶论”。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四端,四端如果能够发展起来就是仁义礼智四德。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由人们先天固有的本性决定的,并不是任何外力强加给每一个人的,所以它是不可改变的。孟子的性善论,不仅为他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封建剥削制度下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做了论证。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定的社会一定的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应当遵循的标准。它不是先天的本性,而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荀子提出了与之相对的性恶论,首先明确了善恶的含义。所谓善,就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所谓恶就是破坏封建统治秩序。因此他认为,就这种善的含义来讲,在人性中是没有的,事实上人生来的本性就是恶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圣人,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引导人们。他表示,礼义与法制等制度和道德规范是与人的本性对立的,是由圣人君子为了巩固社会统治秩序强加给人的。所以他反对孟子把。关于哲学问题 比较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孟子 性善论、天赋道德观念、承认有天命.认识论是反省内求,先天具有 荀子 性恶论、道德后天形成、反对天命.通过后天学习才能掌握,并用之 都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

#人性论#孟子思想#儒家#荀子#孟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