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成书一万一千册,两千余人参与直接编撰,国内仅存223册

2020-09-25新闻11

如今社会复印机的问世,推进了实现办公现代化的步伐,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过去,从起草一份文件到打印成多份副本,需要许多天才能完成,大量单调重复的劳动也很容易出错。而复印机的好处自然不用过多赘述,不过我想如果明成祖还在,复印机必定会被奉为是国宝吧。

成书一万一千册,两千余人参与直接编撰,国内仅存223册

民国元年,也就是公元1912年,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只有区区64册。即便是经过多年的找寻,加上如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161册,台北故宫博物院存有的62册,美国藏有的40册,英国藏有的51册,德国的5册等等加在一起,一共也就200余册。要知道,当年明成祖下令修撰的永乐大典可是足足有11095册。

成书一万一千册,两千余人参与直接编撰,国内仅存223册

当年明太祖在心血来潮之际,想要组织百官编撰一本涵盖古今的巨著,但由于种种限制最终只成为了一个泡影。而后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将这个想法付诸行动,下令由内阁首辅解缙与太子少傅姚广孝为总编负责修书事宜。经过一百多人的辛苦努力,在永乐二年时定下初稿。但奈何明成祖并不满意,下令重修,总编也换了人选,这次由礼部尚书带头。由于皇帝重视,此次直接参与编撰的共有2169人,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参与此项工作的人们将南京文渊阁内的藏书看了个遍。

成书一万一千册,两千余人参与直接编撰,国内仅存223册

在耗尽众人三年的心血后,书稿终于正式成形,这次皇帝十分满意,并亲自给书稿命名为永乐大典。全书共计22877卷,单目录就有60卷,字数3.7亿,囊括古今图书近8000余种,内容更是涵盖经、史、集、医、工、农、卜、佛、道、戏、阴阳等诸多领域,是一部旷世典籍,也是一本妥妥的百科全书。

成书一万一千册,两千余人参与直接编撰,国内仅存223册

一个在没有打印机,没有复印机的时代,仅依靠人工撰写这3.7亿字,而且不容许任何的错误率,可想而知这是一项多么高难度的工作,这也就直接导致民间只留下了一部,也为后来的丢失埋下了伏笔。

成书一万一千册,两千余人参与直接编撰,国内仅存223册

这是一本凝聚了众人智慧的书籍,嘉靖皇帝就是其忠实的读者,不仅自己喜欢看,还想让更多的人看。于是1562年,他下令抄写一本,谁知由于书籍的字数过多,难度较大,一直到隆庆皇帝登基才抄写完成。永乐大典正本也才被送回南京文渊阁保管,副本则被收藏在其他地方。

然而,到了乾隆年间,人们发现这套书竟然只有8000册了。有人便说,之所以不全,应该是为了尽快将此书送去给已逝的皇帝陪葬。但到底是当时没有抄录完,还是真的丢失了我们也不得而知。而正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据说后来的学者考察,南京文渊阁遇过洪灾,正本也就荡然无存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8000册的拓写版本,也在乾隆三十八年再次编修时,发现缺失了2422卷,近1000册。再加上后来的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这些孤本就更加残缺不全了。接二连三的灾难与外部的打击,让国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即使人们想要保存这些古籍也是无能为力。一直到光绪二十年清查书籍时,才发现大典仅存800册,仅有原书百分之八。接着6年之后,大典再次遭遇火灾,300册大典葬身火海。

如此旷世奇书,皇家巨著最终却沦为如此境况,让人唏嘘不已,痛心不已。但即便大典残缺,但我们依然能够从它的背后读懂中华儿女的智慧所在,依然能感知中华儿女的伟大。现今,它俨然成为了我们自强不息的文化传承,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支柱。

#文物收藏#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