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晚清“丁戊奇荒”多可怕?2亿人无家可归,人随时可能被当成食物

2020-07-19新闻7

大自然是一个整体,没有什么事情是孤立发生的,比如说古代经常的旱灾可能就和太平洋的水温有着极大的关系,海水的温度一直和气候息息相关,如果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升高,那么就会导致,干旱和暖冬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对地球来说不算什么,就像人被太阳晒久了皮肤干燥而已,但是对人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丁戊奇荒”便是这一干旱现象所造成的,是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特大旱灾饥荒,尤其是在1877年到1878年更是达到了受灾范围的顶点,1877年是为丁丑年,1878年是为戊寅年,因此这场灾荒史称“丁戊奇荒”。

之所以用“奇荒”来形容,是因为这样的荒灾在历史上也实属少见,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这场慌灾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它波及了河北、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共有两亿人受灾,造成了1000余万人的死亡。

光绪元年(1875年)的春季,本来应该是万物复苏的大好日子,但是河北的老百姓们却笑不出来,因此整个春季都没有什么春雨,包括这一年的降水量都极少。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也在秋后出席县了严重的旱灾。

光绪二年(1876年)受灾面积进一步扩大,受到旱情的影响受灾省份的收入直接减半,严重的旱灾还引发了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把仅剩的庄家全都吃了一个精光。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

这么多的饥民吃什么?几乎只要是能吃的都吃的差不多了,对于饥民来说树皮都是美味有的甚至吃“观音白泥”充饥,有的甚至将小石头磨成粉,就入到面中充饥。结果按照史书上说的就是:“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

随着旱灾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惨剧,几乎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走投无路的饥民开始而走险,聚众抢粮。这样的现象在各地都屡见不鲜,武强县、霸州、通州等地有多处灾民组织武装进行抢粮。

另一面当地的各处的豪绅、贪官、奸商又借此机会大发横财,有的放高利贷,有的贪下救济粮,有的甚至抬高粮价,让原本严重的灾害更加雪上加霜。而清王朝防灾防到最后成为了“防流民”,甚至连赈灾都只是为了减少流民。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虽然各地的灾民和流民曾发生了不计其数的民众暴动,但是最后却也没有爆发实际上的“农民起义”,可能是灾害实在是太过于严重了,百姓已经没有了底蕴去推翻暴政。

这场灾害之所以造成上千万的遇难,其中除了清王朝的昏庸统治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一年还发生了其他的天灾,比如地震、洪灾等。其实也有官员是比较负责的,比如说江苏巡抚吴元炳,在没有任何经费的情况下,自己筹款,开设粥厂。正因为有了他们这场大旱灾才最终挺了过去。

#近代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