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莫洛托夫制作 莫洛托夫的历史

2020-09-27知识5

二战中,大名鼎鼎的莫洛托夫鸡尾酒是什么?

莫洛托夫制作 莫洛托夫的历史

二战时期的燃烧瓶是怎样毁伤坦克和装甲车的? 我们在很多图片中都看到燃烧瓶,不过游击非正规部队的燃烧瓶和真正的燃烧瓶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由于燃烧瓶中装的是易燃的汽油,有时为了增加燃烧效果还会夹杂一些其他物质助燃,但是灌装汽油时难免会泄露,打坦克时又必须点燃燃烧瓶前段的布条,一方面太麻烦,另一方面又不安全,残留在瓶子上易燃的汽油不好控制,容易把手持燃烧瓶的人自己先烧伤了。燃烧瓶起源于苏军在西班牙作战时期,一般都是战前现场制作,近距离对付坦克、装甲车效果很好。不过作为正规部队的武器装备,燃烧瓶逼格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对安全性能有要求。上图是苏军制作的燃烧瓶,注意瓶口没有引燃的棉布条,但是瓶身部位绑了个空心的铝棍,这就是军用燃烧瓶逼格高的地方。苏军的方法很简单,在封闭的燃烧瓶外面绑上专用的空心铝棍,里面装的是浓硫酸。这样燃烧瓶打碎后浓硫酸和易燃的汽油剧烈反应产生高温,迅速点燃汽油。从而达到无需点火引燃的目的,更加安全高效。一般情况下二战期间只要燃烧瓶击中坦克后部的发动机舱,基本上坦克就没跑了,燃烧的汽油混合物会迅速将发动机舱动力系统全部烧坏,成员在坦克内部会被大量有毒浓烟和高温熏烤,最终不得不弃车。即便是现代坦克遇到燃烧瓶,也很难全身而退。

莫洛托夫制作 莫洛托夫的历史

二战时期,燃烧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破坏坦克的? 近代战争中,燃烧瓶最早出现于苏芬战争,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莫诺托夫鸡尾酒”。在苏芬战争期间,苏联轰炸机对芬兰的城市和贫民使用燃烧弹展开了无差别轰炸,引来了国际社会的一片谴责。而时任苏联外交部长的莫诺托夫却狡辩说:“我们并没有对贫民展开轰炸,相反的,我们还对她们空投了面包。于是乎,芬兰的军民给苏联燃烧弹起名“莫诺托夫面包”。为了以牙还牙,芬兰军人制造了燃烧瓶,给它起了名字叫“莫诺托夫鸡尾酒”,专门对付苏联的坦克。燃烧瓶燃烧瓶,又称“莫洛托夫鸡尾酒”,是游击队等非正规部队、街头暴乱群众的常用武器,主要构造为:玻璃瓶,瓶内装有半满的易燃液体。\\军方亦有采用,有些罪犯也会以它来纵火,不同于制式武器烧夷弹(燃烧弹)。燃烧瓶的别名“莫洛托夫鸡尾酒”来自苏联的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二次大战时苏联入侵芬兰,芬兰士兵无论是人数或装备皆处于下风。面对红军的坦克,芬兰人借用了之前在西班牙内战时,这种由苏联人支持的共和派人发明的燃烧瓶武器。在苏芬战争中,苏联轰炸机曾用燃烧弹轰炸芬兰的城市和平民目标。面对国际社会的指责时,莫洛托夫宣称苏联飞机没有向芬兰人民扔下炸弹,而是向。

莫洛托夫制作 莫洛托夫的历史

为什么反坦克燃烧瓶,被称为“莫洛托夫鸡尾酒瓶”? 其实题主还说得不够准确。莫洛托夫鸡尾酒瓶的准确名称是\"敬莫洛托夫的鸡尾酒\",这是一种土制燃烧弹,制作相当简易。苏联参与在西班牙内战中,最早使用土制燃烧弹进行反坦克作战。但是又在苏芬战争中被芬兰人拿来反击苏联。一、简易的燃烧弹为何要叫\"莫洛托夫鸡尾酒?莫洛托夫鸡尾酒瓶的名称来自时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而且命名过程极为讽刺和戏剧性。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入侵芬兰,当时的苏联作为欧洲强大的工业国家,在国家力量和武器装备以及军队人数上全面压倒芬兰。在对芬兰作战后,莫洛托夫向外界宣告给芬兰人投下了救济粮(面包),其实是炸弹。芬兰政府对此极为反感,随即芬兰人民将苏联人投下来的炸弹叫做\"莫洛托夫面包蓝。为了对付苏联坦克,芬兰人就直接仿制了西班牙内战中一种简易的土制燃烧弹,它由苏联支持的共和派人员最先使用。芬兰人用这种简易的土制燃烧弹拿来反击苏联坦克。又为了发泄心中仇恨,芬兰人将这种用瓶子装满爆炸性液体或者混合物的燃烧弹叫做\"敬莫洛托夫的鸡尾酒\",随后国际上翻译有失误,就被叫成了\"莫洛托夫的鸡尾酒。二、为何\"莫洛托夫鸡尾酒\"可以反坦克作战?在知道了为何叫做\"莫洛托夫鸡尾酒\"的叫法由来后,恐怕也多少想知道为何。

二战中,莫洛托夫鸡尾酒真的好用么?它是如何“击毁”坦克的? 提起这种享誉世界的“美酒”,就不能不说说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同志,这哥们本来并不姓莫洛托夫,他原来姓斯克里亚宾。作为早期参加革命的坚定分子,他把自己的姓改成了锤子,也就是莫洛托夫。这是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这并不是讽刺,他当得起,作为苏联战争时期的外国官,他经常冒死飞过交火区去与西方国家周旋,即使斯大林并不信任他。战争胜利后他被解除职务,妻子被迫害,他仍然相信斯大林是对的。斯大林死后他因为反对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而被打成反动头目,开除党籍,勒令退休。纵观莫洛托夫的一生,即使这篇文章会更多说他可笑的一面,但也得承认,他是一个忠于理想而无畏生死的人,值得任何人敬佩,包括对手。简易燃烧瓶之所以被称为“莫洛托夫鸡尾酒”是因为苏芬战争,1939年11月30日,苏联大举入侵芬兰,苏军的飞机疯狂的对首都赫尔辛基无差别轰炸,国际舆论哗然,纷纷指责苏联攻击平民的行为。莫洛托夫对此的回应傲慢而漫不经心,他称苏联没有轰炸平民,那些飞机是向芬兰平民空投面包,避免造成饥荒。于是充满幽默感的芬兰人就称苏军的飞行炸弹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而把自己使用的简易燃烧瓶叫做“回敬莫洛托夫的鸡尾酒”。莫洛托夫的面包。

莫洛托夫的历史 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中,苏联在波兰结束战争后,藉芬兰人在国界附近的火炮(不能动的)与 其防御工事和太靠近列宁格勒、跟各类边界上的小规模军事冲突为由,要求芬兰撤除所有在国界上的防御工事,并让国界后退数十英里直到芬兰的工业中心维堡附近,经过多次洽谈包括以更多的领土换取这一段土地失败后,在发表撕毁莫洛托夫协定后的隔一天,苏联即派遣轰炸机光临芬兰全境扔下一颗颗的炸弹并派遣军队在事先偷偷修筑好的高速公路上驻扎大批装甲车跟各式武器全面入侵芬兰。苏联的电台宣称:“我们不过是向饥饿的赫尔辛基群众投下了面包。芬兰人民则戏谑地说这是“莫洛托夫的面包篮”。当时没有坦克(苏芬战争末期向法国买的15辆维克斯轻战车不算在内,这些战车当时也全都不堪一击)的芬兰人的反坦克炮跟火炮的弹药也都不足供应,但却要面对红军的坦克,于是芬兰人想出来的借用了之前在西班牙内战时,这种由苏联人支持的共和派人发明的燃烧弹武器。当莫诺托夫向芬兰人民广播,宣称他们不会丢炸弹,只是要送粮食给他们;芬兰军民便将他们准备的这种燃烧弹称为“莫诺托夫鸡尾酒”,用来招待苏联坦克。芬兰军方在之后持续的战事中大量生产莫洛托夫鸡尾酒,以手或掷石器投掷。后来。

#军事历史#芬兰人#燃烧弹#莫洛托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