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人上夜班吗?熬着“最贵”的夜,加起班来不要钱“要命”

2020-07-19新闻6

“加班”,可能是现代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无休止的工作,望不到尽头的加班,逐渐让很多人羡慕起古人的生活,开始向往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方式。现实中忙碌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对古人“悠闲”的生活方式愈加憧憬,不知不觉中留存脑海的想像也被日益“美化”。那么实际上,古人也会有加班烦恼,古人上夜班么?其实,这些问题都与古代的工作方式、政策律令息息相关。

漫长的“加班文化”发展史

1.“加班”起源——未知的“加班”早期

关于古代上班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诗经·齐风·鸡鸣》中记载:“鸡既鸣矣,朝既盈矣”意味着天还未亮,就该准备上早朝了,鸡鸣时分天蒙蒙亮,朝堂上就已经站满官员,足以说明当时朝廷官员“上班”时间有多早。

刘向《说苑》也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平公问师旷:“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说:“如何不炳烛乎?”

可见,古人的加班不止体现在工作上,学习上也一样适用,“勤”字在古人身上也得到充分的展现。秦始皇《汉书·刑法志》中载:“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

不止朝廷官员鸡鸣而朝、文人学士秉烛夜读,在“加班”一事上,皇帝也不例外。白天不仅要处理朝政,夜晚还要熬夜看书,其工作量之大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所以说,自春秋至今“加班”意识是一直存在,并随着时间发展、律令修改、朝代变迁进一步的深化、制度化。

2.从汉至唐——加班制度的逐渐系统化

两汉之前虽有提及夜直的记载,但没有形成较为正规的夜直制度。据史推断,夜直制度应当不晚于汉朝。《汉官仪》载:尚书寺居建礼门内,尚书郎入直,官供青縑白绫被。说明当时的官员已存在“值班”一说,当时的尚书郎就承担“夜直”的职责。

《后汉书》也载:汉世祖刘秀“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难寐”,这充分展现了汉代皇帝的“加班日常”。总之,就是从早上忙到晚上、从晚上忙到深夜。“加班”即是日常。

唐代官员

而到了唐朝,夜直制度逐渐颇具规模。《唐会要》载:“故事。尚书省官,每一日一人宿直。都司执直簿转以为次。”另有“故事。尚书左右丞、及秘书监、九寺卿......外官二佐已上及县令,准开元式,并不宿直。”

在唐代的划分中:尚书左右丞、秘书监等职位是不需要夜直的,也从此面反映出其他官员夜直则可能是常事。尤其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就是需要夜直的对象之一。也就是说,官位再高也难逃脱“加班”的命运啊!

3.宋元明清——“加班”制度的延续期

唐朝之后,“加班”制度依旧在延续。《宋诗钞》中有载:“给守卫官军直米,令其昼夜直宿,不得更番候事......”另外,《枢垣记略》中也有提及:“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直者食宿”。

从宋至清,关于“加班”的记载中食宿出现频率较高,可见,古代政府会给予当值者一定的食宿保障,但历来的史料中并未明确提及有关“加班费”的记载。另外,古代关于“加班”的律令也制定的较为严格。《明代律例汇编》载:“若夜直更之人,不觉盗者,减三等”。可见,当时夜直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严谨性。

其实,类似律令在唐代已有记载。据《唐律》载:“诸在官应直不直,应宿不宿,各笞二十;通昼夜者,笞三十。”可见,古代的官员日常工作并不好过,“加班”的生活也较为难捱,毕竟明文规定必须当值。若有违背,真的是“命运”堪忧!

“加班”制度背后的推动因素

1.事物繁忙——皇权的需要

自两汉时期夜直制度就已经出现。《后汉书》中记载:“光禄勋,卿一人,中两千石”。这里的官职是指保卫皇帝安全的武将,主要承担夜直。

除武将外,《江南余载》中载:“张洎与钱若水夜直,太宗开滋福殿召二人草制,词加李昉左仆射班”。

古代“加班”不仅有武将承担护卫一责,文臣也要担负相应的任务。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帝的需要,可能随时召见,必须随时待命。古代的“加班”都是服务于皇权的需要,“加班”的人员也与皇权稳定与否相关联。

一般,当值人员都由皇帝来选择,若皇权稳定,夜直人员多选与皇帝关系亲近之人;若皇权不稳,则多是无权无势的寒门子弟。也可以说,夜直制度的变化,是根据皇权的转变不断发展的。“加班”制度也因皇权的需要而存在。

宋代官员

2.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提升

古代“加班”何时出现史书中并未明确提及,但关于“加班”的记载出现最多的是两汉时期。两汉以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基本上处于较低的水平,事物处理相对较少,基本上也不涉及太多繁琐的问题需要持续的加班来完成。另外,春秋时期处于战乱时期,社会不稳定,也就没有明确的分工,职位上也缺乏系统的安排。

但自汉代之后,社会处于相对稳定期,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汉时期疆域的扩张也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去解决相应的问题,自然需要人员的增加和一定程度上的“加班”。

而到了唐朝,社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夜直就成了必然。因此,“尚书省官,每一日一人宿直。都司执直簿转以为次”的情况就应运而生了。唐代也形成了较为系统庞大的“加班”规模,并且自唐以后一直延续。毕竟,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主要靠的就是那些正在“加班”的朝廷众人。

古代法律制度影响下的那些“加班”官员

1.严苛的“加班”制度

古代“上班”法律规定严格,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签到”。“迟到”轻者要扣工资、而严重者则会遭受相应的刑罚。

《唐会要》中载:唐玄宗时“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而唐肃宗时也明确规定“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

所以说,唐朝的官员一般不敢轻易“迟到”。毕竟,谁都不想因为偶尔的一次偷懒白白浪费了辛辛苦苦“加班”几个月才得来的俸禄。

另外,唐律中也有规定:“旷工满35天判处有期徒刑1年。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工作的官员,还要罪加一等”。就这方面来说,现代人的生活算是相对幸福。不上班最多也就丢了工作,不比古代人还要承担法律的制裁。

《册府元龟》中有载:权德舆“独直禁垣,数旬始归”,这位有名的文学家是唐德宗时期中书省唯一的中书舍人,所以“加班”时也没有轮值一说,从唐代的加班制度来看,他的日常“加班”的“悲惨”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2.“痛苦”的加班时光

“加班”的时间一般是痛苦而又漫长的,不仅考验人的身体,还挑战人的心理。这点,做过官的白居易就深有感触。

在他的诗《晚归早出》中提及:“筋力年年减,风光日日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几时辞府印,却作自由身”。刘禹锡的诗中也叹:“鸾台夜直衣衾冷,云雨无因入禁城”。

白居易

两位大诗人在当时的做官生涯中可谓受尽了“加班”的折磨。加班加到深夜,还要早起上朝,确实让人的身体吃不消!据《资治通鉴》载:“中书郎王融......尝夜直省中,抚案叹曰:'为尔寂寂,邓禹笑人!'”

可以想象,古代“加班”并不是说有多忙,重要的是无论忙不忙你都要加班。而且官位不同,忙碌程度也不同。像王融这样有名望的大家也要在在深夜“值班”,问题是还没有重要的事要做。身觉碌碌无为,才华得不到施展,寂静的“加班”夜也只能独自感叹罢了!

3.“苦中作乐”的“加班”人员

古代人的“加班”也不全是索然无味的,有些人就懂的“苦中作乐”,更幸运的也会因为加班而步步高升。古人“加班”时间闲来无事也可以找人聊聊文学、无聊写写书信、也有的会相约同事品茶、聊天,总归,漫漫长夜总得找些事儿做不是?

《清史稿》载:“许庚身,字星叔......尝代同官夜直,一夕,票二百签,署名牍背。文宗阅本,心识之,以询侍郎许乃普,乃普为其诸父行也,遂命充军机章京”。

“加班”有时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最起码,有一定的可能性得到皇帝的青睐,从此步步高升,官途顺利。当然,在这方面,运气可能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

“加班”从古就有,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最初见于春秋时期,两汉规模开始逐渐扩大,唐代得到系统性的发展,并从唐一直持续到现在。总体来说,“加班”制度的形成,最主要是受皇权的需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另外,生产力的提升也是推动“加班”制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加班”的推行在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众多官员深受“其害”,无法逃避的同时也只能无奈接受,古人熬“最贵”的夜,加起班来不要钱要“要命”,所以说,古人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是只存在于古代的小农阶层,而且最大的可能还是人们幻想出来的一种情景。

#名著典籍#君王皇帝#秦始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