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马其顿方阵助亚历山大大帝成名,为何却败给了罗马人,原因是什么

2020-07-19新闻7

阵,为战术之始。

我国古代政权对于阵法的应用已经持续了数千年之久,在《孙膑兵法》中更是记载着“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阵、雁行阵、钩行阵、玄襄阵、火阵、水阵”等古代战争常见阵法。

同样的,除了我们华夏文明以外,在其他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也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阵法。

其中就有一个名为“马其顿方阵”的阵法,不但威名传遍了古代的地中海区域,更是助亚历山大大帝成名,成就了一个横跨古希腊、古埃及、以及古印度等三大文明古国的庞大帝国版图。

更是使得亚历山大大帝位列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看似极为普通的方阵变得如此不普通呢?

毕竟就以我们华夏文明的阵法种类来看,“方阵”虽然常见,但充其量也就只是一个最基础的方阵不是吗,最后往往也都会根据战场局势的变化而变换成其它阵型。

其实不是,由于文化属性的不同,虽然马其顿方阵名字有个“方阵”,可其性质实则跟华夏文明对“方阵”的定义完全不一样。

马其顿方阵的优势

大家想啊,我们华夏文明对于“方阵”的应用,往往都是在开战前排列成方阵的形式,通常阵型的中间部分便是最高统帅的所在地。属于一种比“圆阵”还要更基础的阵型。

一方面是能在战前就凝聚出一股萧瑟的肃杀之气,也就是气势。

另外一方面则是为了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之时,能够顺势变化成其它符合时宜的阵型。

就好比方阵左、右、后等方向突然出现了伏兵,被包围了,那么也只需要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变为防御为主的“圆阵”。

如果是准备发起冲锋的话,方阵在变换成“雁形阵”、“锥形阵”等冲锋阵型方面也要比行军阵型更为方便快捷。

反观马其顿方阵,其对于“方阵”的定义就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攻击阵型,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一旦阵法构不成方阵,那这个阵型也就破了。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因为马其顿方阵的兵种结构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为类似,属于多兵种联合作战。

如果以满编来看的话,一个马其顿联合方阵一般是由四个初级方阵构成,而这四个初级方阵又分别是由重步兵、轻装盾兵、辅助兵以及骑兵等兵种构成。

或许大家会觉得这跟我们华夏文明的阵型结构没啥区别呀,毕竟我国古代也同样存在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情况。

就好比我国古代的“锥形阵”,通常不就是以骑兵部队作为尖刀部队的吗,否则连突破敌军阵型都难。

但是如果大家看看“马其顿方阵”所使用的武器就知道为啥马其顿方阵无法随机变换阵型了。

首先是在马其顿方阵的前排,便是编制中数量最多的重步兵,他们所使用的武器一般都是长矛和盾牌。

盾牌没什么特殊的,就单纯的为了防御,但是长矛不一样。这个长矛的长度将近十八英尺,也就是五米多将近6米。(大体样式如下图)

或许会有人觉得如此长的长矛,势必在灵活性方面就大打折扣,这个没错。

因为这些重步兵的长矛也不是为了上前拼杀的,更多的则是为了逐步向前推进,以及从正面来保护后方士兵的安全。

所以在每个长矛的末端,其实都还存在着一个尖头的锋刃,为的就是能将长矛更好的固定在地面上,从而借大地来抵消敌方骑兵冲锋所产生的冲击力。

最前排重步兵之后的重步兵的长矛同样可以插在地面上,不过不再是搭在盾牌上,而是搭在了前排重步兵的肩膀上,从而得以尽心尽力的用盾牌保护前排重步兵防御不到的地方。

从而也就形成了一堵类似于只露出长矛在外的盾墙。

继而在重步兵之后,便是轻装盾兵,或者说是标枪轻步兵,他们同样持有盾牌,目的就是为了防御,同时还会拿着长矛或者标枪。

不过轻装盾兵的长矛不像前面重步兵那样长,一般与标枪长度类似,他们在马其顿方阵中的作用更多是为了投射标枪,或者在第一波冲锋过后助前方扫清漏网之鱼。

至于最后的辅助兵就简单了,一般也比较随性,有拿弓箭的,也有拿标枪的,或者是负责投石机的,更多的则是前排重步兵的预备兵,以便随时替换下前排受伤或者阵亡的士兵,保持阵型完整。

相信大家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个阵型,最强大的防御在前排,最强的攻击力也在前排,那么其首先在阵型纵深上就不可能太长,事实也确实如此,马其顿方阵的纵深通常只有十几人。

为的就是后排能轻松的支援前排,否则以前排那五米多甚至六米多的长矛,一旦敌方突破进来,那可就等同于彻底乱了,根本就施展不开。

而且纵深过大也会影响到推进的机动性。

同时也不难发现,亚历山大大帝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属实与马其顿方阵也有着很大的关联,面对这样一个如刺猬一般的盾墙,还把长矛固定在了地面上,又有哪个骑兵能撞破大地呢?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厉害的马其顿方阵最后败在了罗马人之手呢?

ps:实际长矛要更长,盾牌也更小一点

马其顿方阵的缺陷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马其顿方阵最强的地方,同时也是其最弱的地方。

通过我在前面的描述,相信大家不难发现,马其顿方阵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威力,实则大部分借的都是“大地”的力。

从而在长矛与盾牌的配合之下形成了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盾墙,想冲破盾墙,首先就得突破那密密麻麻的长矛。

盾牌也同时能够最大化减少敌方弓箭或者标枪的伤害。

一旦敌方冲不破,那马其顿就可以逐步向前推进,直到战争结束。

可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马其顿方阵的阵型一般都极为密集,而且侧方和后方防御力极为薄弱。

就像前面所说的,马其顿方阵的战线在理论是可以拉的无限长,只要空间足够,就完全能够形成一堵坚不可摧的盾墙。

可是其纵深却很短,能组织起有效防御的往往只有十几个人,一旦敌人从侧面突袭或者从后方突袭,马其顿方阵势必就十分危险了。

相信大家从上面那图也大概能看出来,当时的马其顿方阵纵深和密集程度基本就那种样子。就是盾牌样式不太一样,长矛也更长。

但是在跟罗马军团的战斗中,这些缺陷实则并不是很明显。

大家别忘了,马其顿方阵还有骑兵部队会协同马其顿方阵一同前进,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方阵的后顾之忧,也就是达成了一个互补,毕竟弊端如此明显,亚历山大不可能不重视。

那么问题在哪呢?

问题是马其顿方阵对地形的依赖。

在平原或者一些丘陵地带还好说,各个小方阵都能够因为距离的紧密而凝聚成一个整体,从而在漫长的战线的加持下,最大化的发挥出马其顿方阵的攻击力和防御力。

继而随着推进也逐渐压缩敌方战争空间。

但如果在山谷之类的狭窄地形相遇,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一方面是战线没办法拉开,后排的重装步兵根本就发挥不出什么作用,只能靠前排步兵苦苦支撑。

可前排重步兵又不是铁打的,没有漫长战线所带来的联动支援,一根长矛又能支撑多久?

前面之所以要说马其顿方阵最强的地方同时也是最弱的地方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点。

最为关键的是,马其顿方阵中的“重步兵”,也就是长矛兵的数量,一般都占据着整个方阵的一半左右。

另外一方面则是罗马自身,罗马军团虽然也有骑兵,但是由于其还处于连装备都要自己准备的“义务”兵时代,除了那些有钱人,基本没有人能承担的起昂贵的战马。

这也就导致罗马军团中的骑兵数量实则极为稀少,主要还是以步兵为主。

而且罗马军团的长矛也没有马其顿方阵的长矛那么长,更多的则是短剑与盾牌配合的轻步兵。

这也就意味着马其顿方阵那强大的抗冲锋能力在罗马军团这里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那么长矛自然也就没啥用处了。近距离交战的话还没有罗马军团那么灵活。

虽然亚历山大大帝麾下的骑兵部队也极为厉害,毕竟其自己就身在骑兵队列之中,可问题是罗马军团的编制根本就不像马其顿方阵那么密集。

为了能更好的发挥出剑盾配合的优势及灵活性,罗马军团两个人之间的间隔普遍在一米以上,基本类似于我国古代的“疏阵”,不但能降低弓箭导致的伤亡,也让骑兵冲锋的意义无法有效发挥出来。

也就是说,在与罗马军团的交战中,处于山谷之中的马其顿方阵不但阵型都无法正式展开,更是因为过长的长矛而影响到了近距离交战的灵活性,从而处处受到更为灵活的罗马军团掣肘。

根本就无法正儿八经的发挥出马其顿方阵的威力,那么最后被罗马人打败自然也就无可厚非了。不是亚历山大大帝不厉害,而是命运的巧合让罗马军团以及地形就刚好克制住了马其顿方阵。

【end】

#亚历山大大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