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此人是一员蜀汉老将,与徐晃有过一番激战,却成了魏延的替罪羊

2020-07-19新闻9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回,发生在诸葛亮“四出祁山”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魏延、陈式和司马懿。故事梗概如下:

曹真、司马懿率部撤军后,诸葛亮决定放弃追击。他认为,司马懿善于用兵,一定会在撤军途中设下埋伏。因此,诸葛亮下令全军经斜谷出发直取祁山。至此,四出祁山之战正式展开。

曹真与司马懿撤退至陈仓后才发现,诸葛亮并未进行追击。曹真狂妄地认为,诸葛亮根本就没想到自己会全军撤退。司马懿表示,诸葛亮必定经斜谷和箕谷进犯。两人还因此打了一个赌:如果司马懿所料属实,曹真就将天子赐给他的玉带和御马送给司马懿。按照双方的约定,曹真率部驻扎在斜谷地区,司马懿则镇守箕谷。司马懿回到自己的大营后,立即进行了战前部署,秘密调遣一支军队埋伏于箕谷当中,其余各路人马固守各处要道。

没过几天,魏延、张嶷、陈式、杜琼等四将率领两万兵马来到了箕谷一带。参谋邓芝突然出现并传达了诸葛亮的将令,命魏延和陈式等人提防司马懿的埋伏,不可轻易进军。陈式认为诸葛亮太过多疑,魏延想起当年诸葛亮曾拒绝自己的子午谷之策,也颇多怨言。随后,二人不听邓芝的劝告,率领五千兵马继续领兵前进。

进入箕谷没多久,陈式与魏延便进入了司马懿早已设好的包围圈。经过一番苦战,陈式与魏延突出重围,所部却伤亡惨重,五千兵马只剩下了四、五百人。战后,诸葛亮大怒。不过,诸葛亮却没有处罚魏延,而是将陈式斩首示众。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较量,完全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在历史上并未发生过。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曹真与司马懿进犯汉中的时间是在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秋,而诸葛亮的北伐却是在次年的二月份。这也就意味着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未如小说所言在曹真撤军的同时就兵出汉中。

至于说到曹真与司马懿之间的打赌,也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根据史料记载,伐蜀之战结束不久,曹真便身患重病,回到洛阳治疗,并于次年年初病逝。司马懿则回到了中原一带,继续镇守荆、豫等地。

至于小说作者为何虚构这一故事情节,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突出诸葛亮的料敌于前,二是为魏延日后的谋反做铺垫。而在这两个目的当中,第二个目的更为明显。为了体现后来诸葛亮遗计斩魏延的正当性,作者在小说的多处都做了类似的铺垫。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上面这个故事情节中有一个细节,那便是蜀汉将领陈式因违反诸葛亮的军令而遭斩首示众之事。那么,这位名叫陈式的蜀汉将领是否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呢?答案是肯定的。陈式不仅是三国时期蜀汉军中的一员将领,同时还是蜀汉帝国的一位老将。

关于陈式的历史记载,散见于《三国志》当中。陈式加入刘备集团的具体时间不详,只知道他在汉中之战期间已经是刘备军中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之一。马鸣阁之战期间,刘备曾命陈式率领十余营的兵力向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发动进攻。经过一番苦战,徐晃才击败陈式,获得战事的胜利。为了表彰徐晃的战功,曹操还亲自下令对徐晃进行嘉奖。

夷陵之战期间,陈式又随军参战,与吴班一起共同执掌蜀汉水军。众所周知,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伤亡惨重,阵亡的知名将领多达数十人,蜀汉水军几乎全军覆没。然而,却有为数不多的蜀汉水军却突破了东吴水军的围攻回到了蜀汉,陈式正是这支水军的指挥官。

诸葛亮主政期间,陈式又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与重用。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攻占武都和阴平两郡,负责前线作战的正是老将陈式。不过,自武都、阴平之战后,陈式却在史料中踪迹全无,连他的最终结局也无从得知。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陈式在蜀汉军中不仅资历老、职位高,同时还具备相当的作战经验。不过,这样一位在三国历史上战绩卓著的名将,却因为情节发展的需要成了《三国演义》当中魏延的替罪羊,以至于不少不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认为他仅仅是一位眼高手低的庸人而已,实在令人感到唏嘘。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名著典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