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贵州苗家刺绣花 贵州方便带走的特产美食有哪些?

2020-10-02知识8

贵州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

贵州苗家刺绣花 贵州方便带走的特产美食有哪些?

苗族刺绣的简介

贵州苗家刺绣花 贵州方便带走的特产美食有哪些?

苗族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苗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与很多民族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言、服饰、音乐、风俗。第一、语言特点:语言分类上属于苗瑶语系。语音特点是声母多,韵母少。古苗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语法方面,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作谓语的动词后。第二、服饰特点:颜色艳丽多彩、工艺精湛,款式丰富。工艺上刺绣、挑花、织锦为主,并且喜欢佩戴银类装饰,以黔东南苗族更加突出。第三、音乐特点:苗族有很多种乐器。例如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但是芦笙是苗族最喜欢的,也是最常用的。很多重要的节日活动、祭祀活动中芦笙是必不可少的,其音调优美!有别于其他乐器。唱山歌更是别具一格。第四、风俗特点:节日众多,有很多独特而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比如台江的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雷山的苗年,丹寨的祭尤节,很多地方苗族过的四月八节、苗族芦笙会,西部苗族地区的花山节(踩山节、花树节等)等等。以上就是苗族文化的简单特点介绍,当然了,一个民族文化根本就不是一个小小的篇幅能够表达完全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亲自到苗乡看看!相信你一定会发现很多书本上看不到的文化特色。

贵州苗家刺绣花 贵州方便带走的特产美食有哪些?

贵州有哪些著名的民间工艺品 播娜摩簸箕画 播娜摩簸箕画是贵阳市的少数民族农民画,播娜摩,布依族语,指雄踞市郊的云雾山。一个个寻常的农家常用簸箕,经生花妙笔将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日月山川、。

贵州有哪些著名的民间工艺品 播娜摩簸箕2113画播娜摩簸箕画是贵5261阳市的少数民族农民画,播4102娜摩,布依族语,指雄踞市郊的云1653雾山。一个个寻常的农家常用簸箕,经生花妙笔将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日月山川、神州传说、人间趣事等绘制上去,便成为一件件古朴典雅的艺术品。播娜摩簸箕画洋溢着浓郁的乡情,极富民族特色。大方漆器闻名海内外的大方漆器,是贵州省大方县(原名大定)出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间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均可。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间盛极一时。当时古老的大定府城内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漆器,故享有“漆城”之誉称。大方漆器的特点是,图案幽雅逼真,造型朴实,漆色光亮可照人影,色泽艳丽,经久耐用,并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用作食具,不导热,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虫,耐酸、碱,不易腐朽,不褪色等。当前,大方所生产的漆器品种有碗、盘、盒、壶、瓶、杯、屏风、一家具、玩具等280余种,其中对外销售的为126个品种。大方漆器选料精良,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以上等漆作涂料,一般一件制品需经过四。

贵州方便带走的特产美食有哪些? 贵州腊肉还挺出名的,贵州腊肉一般都是用自己家的土猪做,肥肉不多,而且用的都是果木,或者甘蔗来进行熏制!保留了的果木的香味,甘蔗的会把肉熏得很啊微黄,微红,看起来就有食欲。

老师叫写对吉祥图案的认识,最好是关于苗族刺绣图案方面的!

苗族刺绣(凤凰)是什么含义?

最能代表苗族的图案是什么?

贵州有哪些民间手工艺? 贵州的民间手2113工艺品主要有:1、贵州蜡5261染,亦被称作“贵州蜡花”,最4102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1653西汉时代。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蜡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中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2、贵州石桥白皮纸制作技艺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由于其制作方法完全传承自古代手工纸,故又称“石桥古法造纸”,其纸品又称“石桥古纸”。3、苗族锡绣,贵州省的苗族锡绣在材料上使用金属“锡”最终来完成一件刺绣品,正因为用料上的特殊性,使其与其它用蝉丝线作为刺绣的材料相比具有特殊性,改变了人们传统刺绣的用料观念,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刺绣。4、思州石砚,贵州省的思州石砚保持了精湛的传统工艺,揉和当代艺术,造型奇巧而精细,结构复杂而严谨。雕刻有“双龙抢宝”、“单龙戏珠”、“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砚”等60余种图案,优美而古朴。5、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玉屏箫笛以一种特有的水竹为原料,经过取材、制坯、雕刻、。

#漆器#文化#苗族节日#贵州民族#苗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