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陆九渊的主要学术观点 陆九渊的学术理念

2020-10-02知识14

陆九渊嘲笑朱学哪些观点? 程朱理学为了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极力突出理的先在性和超验性,但对理的内在性重视不够。针对这种倾向,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提出心学来同程朱理学抗衡。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因其在江西贵溪象山开书院讲学,也称象山先生。他在鹅湖之会上曾同朱熹辩论过关于太极、治学方法等问题,嘲笑朱学“支离务外”。针对程朱“性即理”的观点,他强调“心即理”,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在陆九渊看来,理是不能脱离心的,“道未有外乎其心者,自‘可欲之善’,至于‘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神’,皆吾心也。因此为学之道并不是穷究外在的天理,而应当“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这样,陆九渊便开辟了宋代义理之学的另一个方向—心学。心学与程朱理学在扶持纲常名教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学术风格大相径庭。

陆九渊的主要学术观点 陆九渊的学术理念

陆九渊与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陆九渊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陆九渊的主要学术观点 陆九渊的学术理念

宋淳熙二年( D

陆九渊的主要学术观点 陆九渊的学术理念

陆九渊的主要事迹 陆九渊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所谓心既是孟子所说的我,认为我生万物生,我死万物死。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是中国南宋时期最富有个性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在程朱理学集大成之际,他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了理学内化道路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成功地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宇宙的外化道路,为宋明新儒学思潮从朱子学到阳明学的心学转向创造了必要的学术条件。陆九渊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之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而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

朱熹和陆九渊主要思想的区别 朱熹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九渊的代表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也叫道学或宋学。

陆九渊的学术理念 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颢2113,偏重在心性5261的修养,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4102法过于“支离破碎”。陆1653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其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即是所谓的“尊德性”。朱熹言“理”,侧重于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言“理”,则更偏重于人生伦理,明代王阳明赞赏陆九渊的学说,使得陆九渊的“心学”得以发扬,因此学界称之为“陆王”学派,实际上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两人都是理学家。陆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

#宋明理学#朱熹#读书#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