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管科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中的温差应力是怎样产生的

2020-10-04知识5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水蒸气加热水)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孤独的普路托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书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姓名:胡硕学院班级:食品学院食科142班学号:753461153指导老师:张彬设计时间:2016.05.30~06.04一、换热器设计任务书-3-二、摘要-4-三、初步选定换热器-5-四、设计计算-6-五、收获-11-六、参考文献-12-附件一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13-附件二主要符号说明-15-一、换热器设计任务书1、设计题目设计一台用饱和水蒸气加热水的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2.设计任务及操作条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23766件(1)处理能力 130t/h(2)设备型式 列管式固定管板换热器(3)操作条件①水蒸气:入口温度147.7℃,出口温度147.7℃②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10℃,出口温度80℃③允许压强降:管程10^4-10^5,壳程10^3-10^4(4)设计项目①设计方案简介:对确定的工艺流程及换热器型式进行简要论述。②换热器的工艺计算: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③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设计。④主要辅助设备选型。⑤绘制换热器总装配图。二、摘要 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简称为换热器。随着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管科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中的温差应力是怎样产生的

螺旋板换热器优缺点? 哪位少侠帮忙解答一下 板式换热2113和管壳式换热器相比优缺点人们通过科学研5261究和生产实践,4102对板式换热1653器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并总结出一系列优缺点。这些优缺点,通常是和管壳式换热器加以比较的,归纳如下。(一)优点1.传热系数高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从强度方面看是很好的,但从换热角度看不甚理想,因为流体在壳程中流动时存在着折流板—壳体、折流体—换热管、管束—壳体之间的旁路。通过这些旁路的流体,没有充分参与换热。而板式换热器,不存在旁路,而且板片的波纹能使流体在较小的流速下产生湍流。所以板式换热器有较高的传热系数,一般认为是管壳式换热器的3~5倍。完成同一换热任务,采用管壳式换热器和采用板式换热器的比较;板式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仅为管壳式换热面积的1/3~1/4。2.对数平均温差大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两种流体分别在壳程和管程内流动,总体上是错流的流动方式。如果进一步地分析,壳程为混合流动,管程是多股流动,所以对数平均温差都应采用修正系数。修正系数通常较小。流体在板式换热器内的流动,总体上是并流或逆流的流动方式,其温差修正系数一般大于0.8,通常为0.95.3.占地面积小板式换热器结构紧凑,单位体积内的换热面积为管壳式。

管科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中的温差应力是怎样产生的

蛇管换热器分类有哪些呢?喷淋式蛇管换热器:将蛇管成排的固定在钢架上,被冷却的流体在管内流动,冷却水由管排上方的喷淋装置均匀淋下。与沉浸式相比较,喷淋式蛇管换?

管科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中的温差应力是怎样产生的

u型管换热器的特点有哪些? 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管板,密封面少,运行可靠,造价低;管束可抽出,管间(壳程)清洗方便。质量轻,适用于高温和高压的场合。管程清洗困难,管程流体必须是洁净和不易结垢。

列管式换热器工作原理是什么? 一种工质由壳体一端的进口接管进入壳体内并均匀地分布于传热管外,其流动状态可根据工艺要求在管束中设置不同型式和数量的折流板。做为传热元件—换热管,可根据工艺要求。

浮头式换热器工作原理 浮头式换热器的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而另一端的管板可在壳体内自由浮动,见下图。壳体和管束对热膨胀是自由的,故而两种介质的温差较大时,管束与壳体之间不产生温差应力。浮头端设计成可拆结构,使管束有容易地插入或抽出壳体(也可设计成不可拆的),这样为检修、清洗提供了方便。但该换热器结构比较复杂,而且浮动端小盖在操作时无法知道泄漏情况,因此在安装时特别注意其密封。浮头式换热器的浮头部分结构,按不同的要求可设计成各种形式,除必须考虑管束能在设备内自由移动外,还必须考虑到浮头部分的检修、安装和清洗的方便。图2所示结构,其浮头部分虽可以自由移动,但管束不能抽出壳休。优点是在相同的壳体直径下,布管数多,换热面积增加,但对于换热管外壁要求经常清洗的情况,不宜采用此结构形式。

半容积式换热器的特点是什么?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中的温差应力是怎样产生的 这个形式一般户根据换热介质的流量等其他参数、以及客户要求来进行选择。尺寸的话一般是根据工况参数先进行设计,在保证换热面积的条件下,符合设备所在的场地尺寸,然后。

#换热器清洗#板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应力状态#管式换热器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