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前沿 新文化运动

2020-10-04知识7

有哪些介绍中国城市的书籍?

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前沿 新文化运动

2019 年你读过最精彩的历史书籍有哪些? 去年读完了100本历史学类的书籍,年终之选在这里→2018 年你读了哪些历史著作?今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截…

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前沿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3)前期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4)主要阵地:《新青年》。(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前期实质: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2)前期内容(3)后期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前沿 新文化运动

为什么有人说大禹是一条虫子?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所谓“大禹是一条虫”的问题,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当然,这里题主只是在问大禹何以被解释为一条虫,因此,我下面的回答也就以此为主。至于后来因此说而引起的一些纷扰,我们就只做简单介绍,不做更多讨论。现在开始正题。一、所谓“大禹是一条虫”的提出 所谓“大禹是条虫”的观点,始见于顾颉刚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该文于1923年刊于《读书杂志》第9期,后收入《古史辨》第一册。该文认为,禹的形象与九鼎有关,说:禹,《说文》云:“虫也。从禸,象形。禸,《说文》云:“兽足蹂地也。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样子,所以就算他是开天辟地的人。流传到后来,就成了真的人王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古文中,“虫”和“虫”是两个不同的字。前者为动物的通名,比如《大戴礼记·易本命》就将虫分为羽虫、鳞虫、毛虫、甲虫、倮虫五类,其中人属于倮虫;后者则专指一种大蛇,读音为“虺”。从学术角度来说,顾颉刚先生的这个观点并不出格。下面,我们先附上容庚《金文编》中的“禹”字和“虫”字,然后再来讨论。《金文编。

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生能做什么 好好学习,报效社会 命运共同体意识对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了什么样要求简单讲就是只有一个地球,可能将来人类能在外太空生存但目前我们。

清未民初,战乱穷苦,为什么各个领域的“大师”很多? 清未民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迈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作为积贫积弱的大清王朝,在世界历史飞速演进的横流里还抱残守缺的做着大清帝国的春秋梦。就在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塌清王朝的上层建筑时,帝国主义殖民思想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猛烈的撞击,这时候产生的火花虽然没有照亮中华大地,但洋务派运动还是产生了。这其间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中国之命运,于是各个领域里涌现了杰出的人才如:康梁的维新变法运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左理、李鸿章的洋务兴国运动,孙中山、黄兴的革命运动,以及后来李大创、胡适之的新文化运动等等,但蔡元培的文化团队还是产生了。在他领导的校园内,可谓是群星璀璨,辉古烁今,陈师曾,赵元任,王国维,还有长辨子的辜鸿铭等等。但鲁迅还是应用而生了,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以他为首的文化救国运动虽然在1919年五四运动达到了高潮,可新军阀混战的现实存在和各个帝国主义在中国代理人的战争并没有降温。生活在这个时间段的中国人是痛苦的,压抑的,他们真正饱受了战乱之苦,生活之痛,并且长时间的浸激在这些痛苦的里时,现实逼迫他们去思考,学习,去拼搏,奋斗。

当代主流学者是如何看待独立学者王东岳的? 我只是看了王老师在混沌大学的视频,就此发表看法!第一,自五四以后进步的,落后的历来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成了什么样子:拿国家固定工资,各种津贴,有各种头衔的人似乎才有话语权!这本身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而是议论自由问题!所以从这个方面讲,王老师应该是现在大环境下的一个不甘同流合污(用词可能不准确)的人!点赞!第二,人类的发展史一次次证明,人们在历史中唯一能够学到的经验就是这些自以为是的智慧人什么都没有学到(好像是某人说的)!我觉得王老师说的人们天天搞科学,天天向上,事实上的所谓的物质进步和精神的颓废,得失心自知!第三,早就有某人说过无数次:一个天天千万次呼喊高潮了我的兄弟!竟然不知道应该允许别人仰望天空的权利,而不是如1984里的老大爷一样天天用高清摄像头来窥视别人的内心!第四,一个人的美味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的毒药,但是别人没有让你一定去看,更没有按着你头去喝水!第五,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秦皇汉武如粪土!只见万里长城!没有万万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近年来的热点、前沿问题、学术之争等等,请列举!有相关资料更好…… 一、湮没的辉煌沈从文、周作人、张爱玲,当这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那么辉煌耀眼的名字再度从尘封湮没中走出,重现昔日光彩的时候,带给人们的应该不仅是怀旧的快慰、知性的咀嚼,更能由此而引发出对历史的反思和清理,对文学本质的思考和探究,对世态人性的洞察和体验。1、沈从文一个早在30年代就已卓有成就的作家,却在不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活埋式地沉默了四十多年,忽然于衰朽之年,再获关注,成为文坛的传奇人物。其遭遇和经历,正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受的屈辱与埋没。而沈从文作品的终归社会,一版再版,广受注目,终于证明了历史上曾被冷落的文学现象不一定永远地遭受冷落。奇特的经历 创作的特点 沉默与归来2、周作人周作人的名字被淹埋得太久了,直至近些年,它曾有过的光彩才再度显露出来。有关的年谱、传记、论著接连出现,他的为数众多的小品散文不断被结集出版,他的作品丰富了人们的阅读趣味,他的文风成为追慕仿效的对象…但人们关注周作人,在更深的意义上,或许是因为可以从他复杂的经历和人格状态中,看到中国现代历史的纷纭变化和身处其中者所面临的多重选择。双重面貌 文学实绩 淹埋与显露3、张爱玲张爱玲可说是个矛盾的结合体,她。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肩负着教育国家栋梁的重任,需要具备的教育观念有以下几点:一、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1、教师应精通自己的。

张瑜的科研成果 1、《苦涩2113中的真味—解读臧克5261家〈生活〉》,《名4102作欣赏》,2005年第11期;2、《启蒙:思1653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契合或疏离》,《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3、《评田建民〈中国当代文艺论争史〉》,《文艺报》,2005年11月17日;4、《故事之外的故事》,《河北作家》,2006年第2期;5、《娜拉走后怎样的比较阅读》,《学术前沿》,2007年第1期;6、《觉醒者的困惑》,《当代学术论坛》,2007年11月;7、《彷徨于呐喊之后—浅谈鲁迅笔下的“出走者”》,《安徽文学》,2008年第2期;8、《寻找那扇救赎之门》,《河北日报(文艺理论版)》,2008年3月28日;9、《“与境而变”与“但有所宗”》,《作家》,2008年第8期;10、《寻找那扇救赎之门》,《关仁山研究专集》,作家出版社,2008年12月;11、《“合理”地被放逐—由“文化调和论”看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1、独立主持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梁启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考辨》,立项编号:SZ070904,已结项。2、2006年度校内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文学理论范畴“远调”考论》,立项编号:XSK。

#读书#中国近代史#新文化运动#周作人#文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