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今日入伏,伏天的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2020-07-20新闻6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马洪萌

2020年7月16日,今日入伏。

入伏,即进入“三伏天”,标志着真正暑天的开始。《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伏天”是如何确定的?

刻“干支表”牛骨(商)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具体到今年的“三伏”,7月16日至25日为初伏,7月26日至8月14日为中伏,8月15日至24日为末伏。由于中伏有20天,所以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

三伏天由来

伏天的说法历史相当久远,有史可查的是始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说:“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引用这种说法,认为“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在民间传说中,三伏起源于夏,是当时一个祭祀的日子,称为“伏祭”;“伏祭行于夏,以磔狗邑中四门而为祭。”古人祭祀之后,把祭肉分给参与祭祀的人,大家一起分食,以示和亲睦属,既是古礼,也是宗法社会维系家族伦理的一种形式。

古人如何过三伏

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三伏天最容易出现高温天气。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度过炎热的三伏天呢?

伏闭

指在三伏天不做事情。在古时农耕社会,三伏天时恰好夏收已过,秋粮刚刚种下,农活不多,人们可以在三伏天最热的时节休息,也称歇伏。自汉代起,朝廷也会在这时明确规定全国放假休息。如《后汉书和帝纪》记载,

永元六年“六月巳酉,初令伏闭禁日。”注引《汉官旧仪》日:“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门,不干他事。”

“高温补贴”

青铜冰鉴(战国)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人很早就找到了制冰藏冰的方法。先秦时期就有冬季藏冰,第二年夏季赏赐大臣的做法。《夏小正》“颁冰”《传》说:“颁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

“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盘冰赐近臣,络绎中使驰。”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这首诗讲的就是宋代的“冰政”,朝廷会依据官职的大小分别发放相应的冰块降温。如果冰块有限,就会补贴相应的银两,即发放“高温补助”。

明清时期,“颁冰(也称赐冰)”制度发的是冰票,官员凭票领取冰块。《燕京岁时记·颁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贴伏膘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吃鸡蛋。”古人在三伏期间常吃肉、蛋、面等以滋补身体,称为“贴伏膘”。在汉代,朝廷有赐肉之举,《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伏日,诏赐从官肉。”民间亦如此,“初伏日,富家咸杀鸡煮肉,合家大嚼,谓伏日食物较平时格外滋补也。”

夏季麦收,人们多吃面食。南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饼。”汤饼就是面条,古人认为伏日食汤饼可以辟恶。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杜甫的这首《槐叶冷淘》,写的就是唐代伏天常吃的一种面条。槐叶冷淘是用槐树叶榨汁和面制成的凉面。根据《大唐六典》记载,“太官(执掌御厨的官员)令夏供槐叶冷淘”。唐代宫廷夏日朝会“燕飨”时,九品以上的官员都能享受到的一份御膳凉面。面条过冰水,吃上一口,冷得牙齿打战,可谓舒爽。

乘凉避暑

“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轻屐单衫薄纱帽,浅池平岸庳藤床。”三伏暑热时,古时人们喜欢在树荫、池边等处休闲,以避炎热。

槐荫消夏图(南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盛夏庭院老槐浓荫下,一高士在矮榻恬然入睡,神情洒脱自然。榻旁有屏风、桌案、书卷纸砚等物,意境清幽,真实地表现了当时文人夏日闲适的日常生活状况。

草堂消夏图(南宋)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除了阴阴夏木,竹林也是避暑的好去处。约三俩好友,在林间茅屋中席地而坐,喝茶消暑,再惬意不过!

荷亭消夏图(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倚山而建的亭台,被绿树环绕,清风徐徐,荷香满厅,正是纳凉解暑的好去处。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炎炎夏日,不如静下心来,喝一杯清茶,读几本好书,感受风定池莲自在香。

#民俗#伏日#庚日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