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指挥服装和指挥旗品种 请问军乐队中的指挥旗的规范用法是什么?

2020-07-20知识10

民国军阀的戎装礼服,是仿效哪国的军服,帽冠上的樱穗代表什么意思? 清末的军人已脱去了铠甲,其装束是一条布袋裤子加一件颜色鲜艳且宽大的战袄,头上戴一顶头巾或锥形斗笠,士兵上衣前胸还有个斗大的箭靶式圆心,上衣的背后写着一个“勇”字。袁世凯等人曾明确提出改革军服的方案,效仿德国和日本陆军模式,中国军服第一次借鉴西洋,其后军服样式、颜色开始与“国际接轨”。其实,德国、日本也是效仿拿破伦、普鲁士、沙俄的军礼服。而普鲁士是德意志联邦中一个小国,沙俄崇拜普鲁士;也就效仿普鲁士军服;而日本先仿效法国军服,后转而引进美式军服。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效仿法国拿破伦时代的产物。民国军阀各自为政,军装颜色、式样和面料各不相同,五花八门:直系军阀的军装为灰色,直鲁联军的军服为藏青色;奉系军阀的军装为土黄色,冬天多戴狗皮帽,翻毛领子军呢大衣,是为抵御东北严寒;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军帽帽檐宽大,可以向上折起,是为了适应东南多日晒的气候,被称为大帽子兵;冯玉祥的西北军头戴八角帽、上穿对襟衣、下穿大棉裤的粗布军服,冬天穿羊皮御寒坎肩,夏天穿双梁鞋。因为经济拮据,西北军的军服还一度用染色制作,做工粗糙,个个衣衫褴褛。桂系、滇系的军装比较法式化,皖系、奉系比较日式化,其他军装带有英国色彩。但。清朝武官的级别 清朝武2113官的级别有正一品、从5261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4102、从三品、正四1653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和未入流官职。武官各级别官职列举如下:1、清朝武官正一品: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2、清朝武官从一品: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武职外官:驻防将军、都统、提督、巡抚(加提督衔)。3、清朝武官正二品: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盛京总管(副都统衔)。4、清朝武官从二品: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5、清朝武官正三品: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冠军使、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6、清朝武官从三品: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7、清朝武官正四品: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满清八旗由什么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迭的?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卫的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改编后的牛录被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因此,努尔哈赤于该。我想知道,明代锦衣卫的级别大小,从服饰上怎么区分?? 锦衣卫的高级人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斗牛服。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说:“蟒衣如像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元典章》卷五十八记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不花帖木耳奏:'街市卖的缎子似皇上御穿的一般,用大龙,只少一个爪子。四个爪子的卖著(者)有奏(着)呵'。说明四爪大龙缎袍(即蟒袍)在元初就已经在街市出卖。《明史·舆服志》记内使官服,说永乐以后(公元1403年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次则飞鱼…。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正向,尤贵。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据《碎金》称作曳撒),上有蟒补,当膝处横织细云蟒,盖南郊及山陵扈从,便于乘马也。或召对燕见,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但)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红、黄之别耳。这段记载可知,蟒衣有单蟒,即绣两条行蟒纹于衣襟左右。有坐蟒,即除左右襟两条行蟒外,在前胸后背加正面坐蟒纹,这是尊贵的式样。至于曳撒是一种袍裙式服装,于前胸后背饰蟒纹外,另在袍裙当膝处。古代的锦衣卫是怎么分级别的,负责什么? 说起大名鼎鼎(也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的\"锦衣卫\",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立的。锦衣卫分十个级别:指挥使 正三品 1人指挥同知 从三品 2人指挥佥事 正四品 2人镇抚使 从四品 2人十四所千户 正五品 14人副千户 从五品百户 正六品试百户 从六品总旗 正七品小旗 从七品早在朱元璋参加义军成为首领之时,朱元璋就以多收义子的方式作为自己的耳目掌握义军内部情况以达到监视目的。后来他登基称帝,初期就开始用太监作为自己的眼线。过了一段时间后,他设立了一个称为\"检校\"和另一个就是\"锦衣卫\"的这两个系统。检校专门负责在京城大大小小的衙门察听官吏不公不法之事以及风闻之事,然后上报朱元璋;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的仪仗和贴身的警卫部队,称为拱卫司和亲军都尉府,他还设立刑讯机构镇抚司,朱元璋亲自过问的案子都交由镇抚司办理。锦衣卫建立于洪武十五年,这个组织机构从缉察到刑讯一应俱全。检校和锦衣卫就是朱元璋领导下特务组织,从最初的负责监视朝廷文武百官和查办大奸大恶的人发展到后来专门用来迫害政见异己者,这些组织遍布全国各个角落,文武百官的一举一动,以至街头巷尾吵架打架这样芝麻大的事情皇帝都知道,这是中国以前朝代。满清八旗由什么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迭的? 满洲八旗的旗主都由爱新觉罗氏掌握。具体来说,就是由努尔哈赤和其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来掌控。有些人特意强调,八旗分为满蒙汉,总计二十四旗。但蒙八旗和汉八旗是没有独立旗主的,蒙汉八旗也归满旗旗主进行统领。至于八旗旗主具体是怎么更迭的,这就很复杂了,需要详细的介绍。两旗时代最早的八旗制度,没有后来那么复杂,只有旗主和佐领两级。并且也没有八个旗,只有一个旗。努尔哈赤起兵后,先建立了一旗部队,旗色不清楚,有可能是黑色旗。后来他消灭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一支新旗,旗色也不太清楚,可能是红色旗。于是,努尔哈赤就将自己原有的黑旗交给了亲弟弟舒尔哈齐,然后他自己统帅新建红旗。后来改红旗为黄旗。于是,最早的八旗雏形就出现了。一共只有两个旗,两个旗主,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同母弟舒尔哈齐。两人在当时被时人并称为“二酋”。根据《满文老档》的记载,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各自统领的属人、阿哈是一样多的。这两个旗的旗色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是按照推断,努尔哈赤的旗色应该是黄旗。而舒尔哈齐的旗色应该是黑色,后改为蓝色。(据说是由于黑旗在夜间不便区分,于是就改作了蓝旗。具体什么时期由黑旗变改为蓝旗,有待考证)三旗时代万历二十九。我想知道,明代锦衣卫的级别大小,从服饰上怎么区分?? 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明洪武二年(1369)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1382)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身着金飞鱼服,佩秀春刀的锦衣卫官员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

#万历朝鲜战争#明代皇帝#努尔哈赤#乐队指挥#中国古代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