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为创城注入不竭动力

2020-07-20新闻9

志愿者共绘东大营西社区“文化墙”。

小沈看到一个个临街商铺,井然有序,门前没有乱摆乱放的现象。

“十百工程”项目为创城助力。

“文化+”为沈河注入新动能。

众所周知,文化文明是人民群众的道德滋养、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繁盛的核心支撑。因此,创城是一个积极进取、永不言弃的城市不断提升与发展的“必修课”。

3月的春风掠过,沈阳市沈河区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冲锋号”。作为历史深远的老城区,沈阳市沈河区明确将“文化+”作为创城的核心支撑。按照沈阳市委市政府“创城为民,为民创城”要求,以“文化+”为牵引,以“一区四园”“两邻”理念为驱动,在提升城市品质,培树城市风貌,铸就城市文化,凝聚城市力量中树立坚强信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动能、发挥优势、调动活力,全面落实好创城各项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助推。

如春风,拂去粗陋、催开幸福,“文化+”正浸润于每个沈河人的日常行为中,镌刻在沈河精神的最深处,更成为这个古老城区最新的禀赋。

文化文明引领为了整体素养的提升

7月3日,在“2020沈河区‘文化+’助推区域发展新动能发布会”上,李象群、房明震等11位辽沈文化大咖为“文化+”倾情代言,成为夏日里最清爽的文化新风……

2300年建城史的源起,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持,年初至今,沈河区明确将“文化+”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和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把“文化驱动”作为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叫响沈河“文化+”系列品牌。

在具体的实践中,沈河区坚持创建并举理念,高位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牵头挂帅成立创城指挥部,设立15个创建工作组,建立11个专项工作组,将“创”的举措转化为“建”好文明城市的常态体制和机制。

优化组建创城专班并作为常设机构,抽调精干力量,确保创建高效。组建宣传发动、档案资料等系列工作组,绘制沈河“创城地图”,编制点位“创城攻略”,形成“事要解决”的闭环推进机制和问题解决机制。区纪检监察部门严格督导检查,倒查问责。目前,沈河区的创城工作受到市级层面高度认可,经验材料代表沈阳市向国家提报。

汇智聚力创建为了更美丽的城区

小区内花开正盛,花坛边有文明养犬箱;居民成为小区的宣传员、绿化工。在泉园街道福康社区,大家感到了创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沈河区坚持把“为民创城”作为引领,确保创城从“民声”中出发,在“民生”上落地。

注重由外而内、由内向外的协同联动,凝聚整体合力,坚守精神家园。统筹推进11项专项整治行动,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牵头推进老旧小区、背街小巷、集农贸市场等专项行动,推动创城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实施暖心工程,对全区59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惠及居民3.45万户,586个老旧住宅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开展自行车棚革命,拆除违建84万平方米,建成126个居民之家和百姓乐园。累计投入4.17亿元,开展街路改造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成满堂河两侧景观改造及廊道建设、满堂河樱花岛湿地改造、满堂河和辉山明渠沈河段清淤截污工程。完成6座公园、35处大型绿地精细景观提升工程。

全民共建共享为了更宜居的家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希望大家都能向身边的模范学习。”区政协委员王晓峰个人出资30余万元认领五里河公园“好人长廊”项目。

沈阳市沈河区创新实施“文明创建为人民全民共创文明城”十百工程。征集创城金点子1400余个,绘制“文明共创”主题墙画60幅合计3200平方米,社会捐赠框架广告、文明景观小品2643个,文明车贴1万份,确立120个企业参与公益项目,吸引社会资金超1000万元。成立志愿者队伍500余支,志愿者58000人。

如今,“十百工程”项目影响持续发酵,芒果青年小区文明大院项目、美的置业“文化+”助推区域发展新动能项目在全市叫响。区财政局联合盛京银行滨河支行制作文明出行车贴的“五色令动员”项目,区总工会的“志愿红”公益项目等,为文化文明助力。

区委组织部广泛发动机关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开展创建,建立100个机关党支部社区共创联系点,积极打造人大代表“向人民报告”履职实践文明共创参与平台。

创新推出“‘锋’行沈河——实践雷锋精神”系列行动。景亚栋农民工消杀服务队、郭勇母子警务室等一批志愿服务新品牌在全国叫响。

88条一二级街路无尘化扫保作业

59条街路机械化扫保全覆盖

15条街路成为市级精品街路

西华北里等4个地块3.6万平方米实施危房改造

改造升级59个老旧小区,惠及居民达3.45万户

586个老旧住宅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

自行车棚革命拆除违建84万平方米,建成126个居民之家和百姓乐园。

践行“两邻”理念共创温暖生活

马官桥街道东大营西社区深入践行“两邻”理念,以党建为引领,激活全街党员、群众及各界参与社区建设,使小区在创城中发生巨变。

东大营西社区有着光荣而悠久的拥军传统。创城中,一条路面破损的小路受到各方关注。社区党员、志愿者、驻区单位一起商量,整修破损小路,并把两侧的红砖墙面利用起来,打造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墙”。

社区随即进入“全民创作期”。每到傍晚,居民们拿出自家小板凳,围坐在一起商量。区委宣传部、区创城办、区政法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多次召开现场会,听取居民意见,精心打磨方案。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协调部队,重铺了小路地砖;区城建事务服务中心进行绿化养护;6家驻街企业设立休闲座椅……

而绘制墙面当天,社区内的党员、志愿者、普通居民和刚刚放假的孩子们,围拢在1米多高的墙面前,精致地勾勒、描画……

如今,历史、人物、双拥、家、邻和平安6个主题、41面墙面,成为展现党建引领、双拥共建、平安矩阵、“两邻”理念等多重元素的“文化墙”,更成为马官桥地区的新地标。

345个点位她一一走过

38岁的崔璐是沈河区民生诉求服务和创城督查督办工作当之无愧的模范。

2014年至今,她带领全科同志,协调区内60余个职能部门,共受理、解决群众诉求数十万件。工作中,她提出“双向服务理念”:对有诉求的居民群众,要贴心、悉心、暖心;对职能部门,在督查的同时,要做到时时助力调处。

今年4月,她兼任区创城办督查督办部部长,用最短的时间将345个点位烂熟于心并实地探查。白天,她顶着烈日,深入现场督办指导;夜晚,她伏案桌前,整理汇总材料、编写方案、改进流程。

工作中的骨干,生活中却是很少陪伴孩子的妈妈。有一次,崔璐愣是让年迈的父亲和上幼儿园的儿子在室外等了她4个小时!当看到儿子已在老父亲的怀中熟睡时,疼爱与愧疚涌上心头,眼泪在她眼眶里打转。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晶、王福誉/文李浩/摄

#违章搭建#退役军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