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第一批不被官员压榨,靠自己本事经商,并获得大量财富的商人

2020-07-20新闻12

在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东方与西方不一样,两者互不关联。然而,在清朝晚期的通商口岸中,东方和西方却以某种形式相遇了,那就是“买办”。无论是东、西方的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交流,买办都在其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虽然,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并不是那么愉快,但是,买办却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财富,成为了一种新型商人,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说说“买办”这一角色。

中国的近代史更多地表现为一部对西方外来冲击进行反击的历史,其中,通商口岸最能表现这一点。因为,通商口岸是中国与西方进行贸易往来的主要地区,而贸易是西方人来中国的主要原因,所以,这些地方经常会发生许多贸易冲突,便使得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到中国对西方冲击所做出的种种反应。

自从签订了《南京条约》,初步打开中国市场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就一直在持续走高。但是,东、西方语言不一样、货币不统一、社会商业习俗不同等问题,严重限制了两者之间的贸易往来。于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促进贸易自由化,人们急需一位既精通双方语言,又擅长贸易的人才。

由此,“买办”应运而生了。

所谓的买办,是指外国人在中国开设洋行的经理,其在外国人与中国人的贸易中,扮演着一个中间人的角色,为双方牵桥搭线。也因此,买办的首要职能是经济职能。在洋行里,买办的主要工作是招聘和管理中国员工,保证银库的安全,为外国商人提供一定的中国经济形势情报,替钱庄票据做担保人,为外国人与中国人的贸易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但实际上,像这样的商业中间人,并不是近代才产生的,其产生则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商业制度上。早在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类似的中间商,那就是“牙行”。到了近代,牙行依然活跃在各大商业活动之中。在还没有出现买办之前,外国人与中国人进行交易,就是通过牙行。此外,牙行与买办之间的区别,在于:牙行是不受制于他人独立抽取佣金,而买办则是受雇于外国商人。

在清朝的时候,商业迅速发展,一些有能力的商人把控着茶、盐、丝、棉花和鸦片的交易。在他们看来,盐商是最具有垄断性的,因为,在中国古代盐铁一直都是由官府来掌控的。此外,他们还关注“行商”。所谓的行商,是指公行里的成员。而公行是早期中外贸易的产物,其本质是商人行会,由一些专门与外国人打交道做交易的中国商人组成。

公行是经过官府的认可与批准的,它必须对官府负责,且在对外贸易中占有垄断权。在鸦片战争以前,公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体组织之一。

但是,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以后,它便开始慢慢衰落了,并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在当时,一大批外商前来中国做贸易,不仅为买办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还对盐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不久之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大大加速了盐商的衰落。最后,在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买办兴起。虽然,买办的影响并不足以把中国的商业活动全部转移到通商口岸,但是,却致使中国商业发展呈现出相同趋势。与此同时,通商口岸的开放还为复杂多样的商业活动提供了一个大平台。

第二,通商口岸的出现助长了买办的发展,打击了牙行的成长;

可以说,有无一个良好的稳定的商业环境,对经济发展而言非常重要。从中世纪开始,西方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说明:政府支持与否,对企业家们的精神状态产生着重大影响。但是,对于清政府而言,它并没有完全履行其经济职能,比如:维持社会安定、制订一些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控制货币在市面上的供应与流通和统一度量衡等。因此,一个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虽然,自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与外国签订了各种条约,为外国人侵入中国提供了便利,但是,从某些角度上来说,它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因为,外国人通过条约获得了许多特权,通商口岸的资源和财产可以借此机会不被中国官员们私吞。因此,商人们就能在社会的动荡不安中获得一丝丝的人身安全。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研究透中国经济史,但结合理论与现实我们猜测:

“买办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不被官员压榨,靠自己的本事经商,从而,获取大量财富的商人。”

第三,贸易方式的改变;

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买办们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大量财富。虽然,从个体上来看,他们所拥有的财产还不能跟以前的行商相比较,但是,就人数而言,买办显然多出了许多。此外,经过多次的对外贸易,买办已经掌握了西方人现代贸易的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方法。

因此,既拥有资本又掌握着贸易方法的买办,便与传统意义上的富人区分开了。于是,那些富人过着绅士般的生活,把自己的资产全部交给管家打理。虽然,有些富人是例外的,但显然,买办是把财产和企业家的特性结为一体的新式商人。而传统商人明显不具备这一特点,因为,他们不愿意踏足新的行业。

其实,从“内行”与“外行”的区别,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点。同时,还反映了人们对于才干的传统看法:

“一旦在某个行业中站稳脚跟,有所发展,就不愿意再去踏足其它行业,以免出现亏损的情况。由此一来,面对贸易方式的改变,传统商人不愿意作出改变,那么,它将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最终,自然消失在了历史的浪潮之中。”

比如:一位著名的钱庄庄主胡光墉,他曾经帮助过左宗棠与外国人谈判,为朝廷举借过外债,但是,他却没有参与到李鸿章成立的轮船招商局中。因为,他认为:这个招商局是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不愿意作出新的尝试。于是,轮船招商局最后由唐景星和徐润这两位买办来接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盐商很少参与到新式企业的筹资和经营活动中,为什么中国传统商人不能像日本财团一样适时作出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买办其实就是一种新型的实业家或企业家。因此,人们传统观念里武断地认为清朝晚期,中国没有企业家这种认知也许是错误的。

其实,在中国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买办的作用主要有两点:

一是、拥有丰厚的资产,意味着他们能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

二是、掌握一定的西方贸易技能,能为中国实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

此外,作为最早跟外国商人进行直接接触的中国人,买办清楚地认识到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前景及其所能带来的利益。就当时来说,中国人尚处于启蒙阶段,像这样的认知是十分难得的,其它阶层几乎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然而,买办也并没有对传统行业感到失望。

只是,他们认识到近现代工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他们率先参与到轮运、采矿和纺织等轻工业的经营活动中,再逐步踏入到机器制造等近代行业,由此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锋。

除此之外,买办还以另一种形式参与到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中,那就是按照西方的经营方式,出资成立中国企业,同时模仿洋行,雇佣买办。当时的轮船招商局和中国通商银行,就是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不过,中国的买办和洋行的买办还是有所区别。

前者、是为了适应外商和贸易活动,其服务对象是中国近代企业;

后者、是为了促进外商与中国人自由贸易,其服务于外商。

其实,对于买办在中国近代化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不由得联想到其经济职能,由此,引申出几个关于买办的经济问题:

买办拥有多少财产,他们的总收入如何,有多少,对于这些收入,他们将怎么花费?

他们为外商提供一定的服务,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他们理解为外国殖民者和帝国主义经济入侵的“先锋者”?

凭借在对外贸易上所积累的经验,在新式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他们是否有能力与外商进行竞争,从而,阻止外国势力对中国的经济入侵?

他们是帮助外商在中国销售洋商品,还是帮助中国土产在外国的销售,对于外国经济入侵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他们是否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如果说,买办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单个个体,而是一种以他们为中心逐步构成的社会经济制度,那么,这种制度是怎么修正和体现东、西方之间经济活动的?

......

由此可见,为了能够全面的论述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更加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舞台,去思考买办在中国近代化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资料:

【《中国买办制》、《浅析买办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中国买办》】

#近代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