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神学

2020-07-16知识7
如何理解单个电子能产生双缝干涉?这个实验几乎把我三观摧毁了 ?www.zhihu.com 量子力学就是用概率来描述的,干涉的条纹与公式的计算结果是完美匹配的,已经广泛的运用在实践当中。你一次性扔数量足够多的骰子,统计出来每一个点数是... 双缝干涉实验,一个电子是怎么自己跟自己干涉的 你好!首先,干涉现象是波的特性,比如电磁波就能发生干涉现象。电子双缝干涉实验说明物质波的存在,证实德布罗意的想法。再这个实验中不能把电子看成粒子,而是一种波,粒子之间不具有干涉现象。这个实验是物质波的证明实验。相干波才能发生干涉。 关于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求高人指导 带观察者也会有干涉条纹,双缝干涉实际上在有光无光情况下都可以实验,当然无光情况下比较明显,而且可以排除无关光线的干扰,单个电子实验进行之后才确认了波粒二相性的,因为单电子也会有干涉,这个没法用粒子来解释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以及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到底说明了什么,是关于平行宇宙的吗? 那是没人知道的,尽可能吹吧。这个实验最大的问题是明暗条纹怎么来的。其实很简单。并不是什么光峰谷叠加,而是暗条纹漫反射概率,明条纹光滑反射概率而已。漫反射才是暗条纹的主角。如果我们将一块镜子上画一条线,你会懂得这线起到漫反射作用 双缝干涉延迟实验到底验证了什么,为什么说它的实验结果很恐怖? 这个实验验看似是得到了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甚至说是打破了“因果律”,但是,其实这只是一种对“我们能够观测”的现象的解释,我试着说一说。双缝干涉一束光通过一个双缝后分为两束光,从光的波动学说上说,光由于是一种波,那么两束波相遇是会发生干涉效应的,也就是:波峰+波峰=叠加波峰+波谷=相消波谷+波谷=叠加于是就得到了干涉条纹。但是对于单光子来说,有两个缝会经过哪个缝呢?哥本哈根的解释是同时通过。那么这就匪夷所思了。惠勒延迟实验为了验证单光子干涉的结论,惠勒改进了双缝干涉实验。首先解释下实验装置。一束单色光经过一个半反半透镜,分成两束强度相等的光,再分别经过反射镜反射后在一个位置相遇,如果在这个位置再放上一个半反半透镜,精密地调整两束分光的光程差,那么可以使得两个探测器中一个总是得到干涉叠加的光,另一个总是得到干涉相消的光。单光子实验那么如果对于单个光子是什么情况呢?对于单个光子在遇到半透镜1的时候,从概率波角度解释,它有50%的概率走反射镜1的通路,有50%的概率走反射镜2的通路。如果不使用半透镜2,那么探测器1和2各有50%的概率探测到这个光子,这时候光子是一个粒子。而如果使用半透镜2,实验的结果是,... “单光子”双缝干涉实验,是用的“光子”?还是“电子”?若是光子,怎么能做到呢? 现代的双缝干涉实验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实验的缝壁是有厚度的,电子在通过细缝时会受到双缝壁上电荷的相互作用力影响,而改变运动方向,产生多条运动轨迹。加了观测仪器后,电子受到仪器上的电荷相互作用力影响,产生一个横向运动速度,这个横行运动速度使电子在通过细缝时多向单侧缝壁方向运动,产生统一的运动轨迹。光线以自由电子为传播介质,所以以光线进行实验是,同样会受到缝壁上的电荷相互作用力影响。 你有没有完整做过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真实结果怎么样? 早在1927年,著名的Davisson–Germer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这个实验也为物质波理论的提出者德布罗意带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衍射实验相对容易一些,而且在今天任何电子束装置和电子显微镜里都司空见惯。电子的双缝干涉稍要难一些,需要两束电子物质波的相位一致才能干涉,直到1961年,才因电子束技术的进步,由德国图宾根大学的Claus J?nsson团队实现,随后他又做了多缝干涉的实验。1974年,一个升级版的实验在意大利科学院(CNR)实现,这是第一次用一个接一个单电子实现的干涉实验,得到了非常清晰的干涉条纹,论文如图。这个实验图还入选了2002年Physics World评选的史上最美的十个实验之一。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和光子双缝干涉实验本质上一样,都是基本粒子波动性的体现。在电子打到屏上的那一刻,波函数就已经塌缩了,测量过程没有人的行为参与,不存在人的意识影响。 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中电子是怎么通过双缝的 1,自然状态(不加观测),电子以场的形式(量子)同时穿过双缝,产生干涉条纹。2,在人用仪器观测它如何穿过双缝的时候,发生量子坍塌,在本空间只出现穿过左(右)缝的电子,在另一个平行空间出现穿过右(左)缝的电子。结果在本空间只出现两条光带,不发生干涉。资料:《上帝掷色子吗? 为什么有人说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因为双缝干涉实验揭示了,量子力学描述的自然从常识看是荒唐的,但却完全符合实验。这对人类认知世界,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就像费曼所说,可能自然本来就是荒唐的。关于双缝干涉实验的具体操作这里就不解释了,之前有过详细的回答,这里主要简述一下实验的发展,以及量子力学对双缝干涉实验的两大主流解释。双缝干涉实验发展简述1807年,托马斯?杨发表了关于光的波动性论文,并给出了他1801年关于光实验的验证报告,这个实验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式双缝干涉。这个简单的实验让人直观感受到了光的波动特性。随后,徳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再次震惊世界,物质也是波?20世纪20年代,戴维逊和革末通过研究电子束如何从镍晶体反射回来,发现了电子的干涉现象,证实了电子也是波,其实这里的镍晶体就充当了双缝的作用。后来1961年,蒂宾根大学的物理学家克劳斯·约恩松以电子取代光进行了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一样发现了干涉图样。1974年,一个叫梅里的人又进行了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了搞懂电子到底是怎么通过的,就在双缝后面加了高灵敏的摄像头观察电子的运动,结果却更令人诧异了,一旦开摄像头观察电子,电子就不干涉了,一旦不观察电子,电子又开始干涉。这就是大多数人...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如何理解? 首先说一下量子力学中关于干涉的一系列实验的发展过程。1、1961年约恩松为了证明电子具有波动性,进行了…

#双缝干涉#电子#科普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