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只能活到30岁?从天子到庶民,古人的寿命真的那么短吗?

2020-07-20新闻6

你觉得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多少?

如果不参考史书,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方面,古代人过着早睡早起不熬夜的规律生活,吃的饭菜也是纯天然无污染的,没有工业排放,所以空气质量也很高,应当是非常宜居的。另一方面,古代天灾战祸时有发生,在当时医疗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人们的平均寿命可能又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古代人到底能活多少岁呢?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的传世经典,通篇详尽记载了华夏先祖黄帝与医官之间的对话,从中可以对五千年前黄帝时代人们的寿命窥探一二。书中说:

从这一记述来看,五千年前古人的换牙周期以及生育年龄与今天相差无几。也就是说,虽然经历了五千年的岁月变迁,但是中国人的自然寿命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禹六位大同时代的君王生平,虽然并没有提及他们的寿命,但是却明确提到黄帝一生共有子女二十五,并在去世前将帝位传给了孙子颛顼。结合其他史料记载推测,黄帝至少活了100岁以上。

三皇五帝时期是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国家选贤举能,人人讲信修睦,只有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统治国家和人民,这一点与夏朝之后的“家天下”完全不同。帝喾逝世后,一开始其实是由尧帝之兄挚接替的帝位,但是他的德行和才能并不足以服众,迫于百姓的压力才不得不让贤于尧。

舜帝

史书记载,舜帝是在20岁时以至孝闻名乡里,并且年逾三十才被推举给尧的,照此推算尧即位时应当不小于二十岁。他统治国家长达70年,年老时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这时候有人举荐了舜,尧帝又多方面对他的人品和才干考察了20年,才放心地将天子之位传给他。舜帝摄政后,尧又活了8年之久。

也就是说,先祖尧帝从20岁当上帝王,一直活了98年,所以他的寿命足足有118岁,放在今天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

舜帝的寿命则记载得更清楚。根据《史记》,舜在30岁时被尧帝看中后,先后娶娥皇、女英两个尧帝女儿为妻,顺利通过了20年的考察,50岁时才开始代行天子之位。58岁时,尧帝仙逝,他非常谦恭地提名尧的儿子为帝,经过整整三年的考验证明他并不能胜任,这才在61岁那年正式即位,并兢兢业业治理国家39年。如此算来,舜帝的寿命整整有100岁。

姜太公与周武王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记载非常完备,我们很容易查找到很多历史名人的具体年岁:

这些都是有据可查、引经据典的真实数据,如此之长的寿命放在今天都屈指可数。

另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我们经常可以在古装影视作品中看到国家刑法中有一条叫做“诛九族”。所谓“九族”,指的是从自己算起,分别往上和往下数四代人,上至高祖父,下至曾孙。一个大家族“五世同堂”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即便考虑到古人结婚年龄较早,也至少要活到七八十岁可说得通。可见“古人短命”的说法并非绝对,缺乏可靠的根据支撑。

九族图

虽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说古人寿命很短,但是不得不说,古代大部分皇帝的寿命确实普遍较短。在很多人看来,皇帝是古代社会最幸福的人,他们不仅拥有最好的物质条件和医疗保障,而且高居龙宫、随心所欲,理应是寿命最高的人。其实,这种观念太想当然了,古代皇帝们的日子远没有那么逍遥自在。

一方面,森严肃穆的京师皇宫同时也是杀机四伏的是非之地,大权在握天子时刻要提防有心者对自己的暗杀;另一方面,以东汉末年最为典型,后宫佳丽三千的天子由于缺乏约束,往往纵情声色、沉迷美女,最终因纵欲过度,年纪轻轻就玩坏了自己的身体;加之古代医疗卫生水平的严重落后,导致了很多皇帝早夭情况的出现,进一步拉低了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

从秦王嬴政扫清六合、统一宇内,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算起,直到晚清末代皇帝溥仪,这期间的两千多年中一共存在过235位皇帝。每一位皇帝都可以在史书上查阅到详细记载,包括他们寿命的准确数据。根据笔者计算,这235位皇帝的平均寿命为40.6岁,其中最长寿的当属清朝的乾隆帝,活到了89岁,而年龄最小的则是汉殇帝刘隆,刚满一岁就夭折了。

大体上讲,寿命不满15岁的有18位皇帝,而有13人寿命超过70岁,可以称作为“长寿”了。另一组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在这两百多位皇帝中,由于争权夺位非自然死亡的共计68人,占比29%,他们的平均寿命为28岁;而因医疗水平限制染病死亡的,平均在46岁驾崩。

很多人普遍认为,在研究古代皇帝寿命时,应当将开国皇帝和守成皇帝分开对比,因为开国皇帝大都经历马背厮杀、东征西讨,早年生活条件艰苦,肯定会对身体素质造成影响;而收成皇帝坐享其成、生活安逸,一日三餐享尽天下珍馐美馔,只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不出意外,肯定能长寿。

然而,通过实际数字的比较,得出的结论却令人大跌眼镜:在235位皇帝中有20位是开国皇帝,他们的寿命平均在64岁,而反观寿终正寝的守成皇帝,则只有可怜的46岁!

明太祖朱元璋

其实,深入思索一番,这一现象也不足为怪。拿明太祖朱元璋来说,他从小父母双亡,靠着吃百家饭长大,一度入寺庙当行脚僧人,长大后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一统江南后开创大明王朝。但是,登上帝位的他并没有忘记民生疾苦,开始奢靡享乐的生活,反而一如既往地过着清淡简单的生活,平日里吃的膳食不过是一碗青菜一碗红烧肉。

朱元璋不仅以身作则,还将这种勤俭之风推广到文武百官当中,在朝堂之上形成了一股崇尚节约的良好风气。年轻时的他虽然尝遍辛酸,但是也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存能力,因而拥有非常健壮的体魄。当上皇帝之后仍然过着闲适平淡的生活,对于保养身心、陶冶情操都大有助益,因而最终能够活到70岁。

而反观守成皇帝则不然。他们享受着父祖留下来的基业,对于经历打拼得来江山社稷的艰苦并没有切身体会,大都有一种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平日里缺乏体育锻炼,又缺乏必要的行为约束,身体素质自然不行。

两汉皇帝寿命表

由此可见,人体寿命的长短并非仅仅由生活条件决定,而是与作息习惯、医疗水平、体育锻炼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而由于古代皇帝普遍寿命在40岁左右,因此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天下百姓必然低于这个数字,这就是“古人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岁”这一说法的由来。天灾不断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处在相对滞后的阶段,人们还没有掌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法门,因此当各类天灾来临时,大部分时候只能扮演待宰羔羊的角色。很多今天看来都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更是一种令人绝望的灾难。

如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曾经发生过一起骇人听闻的大规模瘟疫,破坏力之大堪称中国古代之最。当时恰逢黄巾起义,中原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尸首陈列,哭喊哀嚎之音不绝于耳,很多家一家人全部死于瘟疫,很多家族被迫举家迁徙。

有一个关于户口统计的数字,可以让我们直观地感受瘟疫的可怕:汉恒帝永寿年间,全国人口为5006万,而到了三国末年只剩下了560万,相差了接近十倍。

除了瘟疫之外,地震、旱灾、蝗灾、海啸等自然灾害也时常见诸史书,其中的每一样都足以令数以千万的平民百姓丧生,使国家的人口锐减,有时候就连王公贵族也无法幸免。战乱频仍

中国古代不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但是战火纷飞、硝烟漫天的战争年代同样很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如三国时期、“安史之乱”、“五胡乱华”等都是中古古代持续时间很长的大分裂期。

来自各方的军阀势力彼此争雄,遭殃的是普天之下无辜的平民百姓。千千万万青壮男子不能够与家人团聚,被迫踏上战场与敌厮杀,无数皑皑白骨埋葬在荒野郊外,对着风儿诉说凄凄离情和无尽哀思。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老百姓普遍无法得到很好的营养补充,医疗卫生条件也很差。加之接二连三的天灾和战乱,导致古代人的平均寿命肯定比我们低一些,但是并没有广泛流传的“只能活到30岁”那么夸张。如果排除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实古代人的自然寿命与我们差得并不太多。

参考文献:

《史记》

《三国志》

《黄帝内经》

#神话传说#名著典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