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真如三昧和一行三昧 仁炟法师答:一行三昧念佛有什么特点

2020-10-08知识4

一行三昧的引申 (术语)心定于一行而修三昧也。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三藏法数四曰:‘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此有事理二种。理之一行三昧者。为定心观真如之一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中略)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起信论曰:‘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六祖坛经曰:‘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次,事之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之异名。一心念佛也。文殊般若经下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见起信论义记下末,安乐集下,往生礼赞。【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真如三昧和一行三昧 仁炟法师答:一行三昧念佛有什么特点

佛教三昧是什么意思? 1.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2.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3.《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4.三是指身口意,昧是不执著。三昧就是身体清净,语言清净,念头清净,没有染着的意思。身口意三业清净。拓展资料:梵音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三昧是个总括的概念,细分成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其中,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一共有二十五种定论,交换修炼。最终成道是为了得到“无生法忍”至“涅盘”的结果。

真如三昧和一行三昧 仁炟法师答:一行三昧念佛有什么特点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什么意思 “善知识们,一行三昧的意思,就是无论走、停、坐还是卧,都要修行一个正直的心思。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真如三昧和一行三昧 仁炟法师答:一行三昧念佛有什么特点

六祖坛经中,一行三昧是什么意思? 所谓“三昧”,即梵语samatha的音译,意即禅定,又或止观。但为什么在禅定之前加上“一行”两字呢?六祖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所谓一行者,既是只此一行,亦即只有一种要求。这是六祖禅对传统禅定方法的反省处。六祖说不管行、住、坐、卧,只要常行一直心,就时时刻刻都在禅定之中。而不是像当时的北方禅一样,必须住心观净,常坐不卧。末学合十。

一行三昧的涵义 梵语,又作一三昧、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一行三昧复分为二,即:(一)理之一行三昧,乃定心观法界平等一相之三昧。入此三昧,则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为平等无二、无差别相,故于行住坐卧等一切处,能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大二五·四○一中):‘一庄严三昧者,得是三昧,观诸法皆一,或一切法有相故一,或一切法无故一,或一切法空故一,如是等无量皆一。(中略)是三昧常一行,毕竟空相应三昧中,更无余行次第。(二)事之一行三昧,即一心念佛之念佛三昧。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大八·七三一中):‘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大宝积经卷四十七、大品般若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

什么是一行三昧? 曙提法师答:一行三昧又名常坐三昧,最初出于《文殊师得所说般若经》“一行三昧”。一行,就是行住坐卧,任何的状况,都保持实相的、智慧的心。“三昧”,又称“正定”;这个定,是有智慧的定,是真正解脱的定,不是外道的强迫,压抑的定。简单一点讲“一行三昧”,就是无论行住坐卧,都保持一个虚空的心,保持一颗宽容的心,不离一颗菩提心,这个叫作“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念佛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