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地质时期气候的气候史 聂聂雄拉冰期

2020-10-08知识6

磁性地层单位划分及特征 以下将分别阐述聂拉木地区晚古生代至古近纪磁性地层研究中极性特征、极性带的划分和对比。(一)二叠系和三叠系1.二叠系二叠纪地层系统的磁性地层研究主要在色龙西山剖面上。由于该剖面仅出露有色龙群地层,加之其底部和中部岩石露头不佳,因此仅在下部和上部采样。在累计厚度约370m的采样地层中,共采集251块定向岩芯标本,测试样品251块。获得的磁性地层特征是:下部约180m地层段内全部为反向极性,上部约190m地层段内出现4个正向极性和3个反向极性带,其中第4个正向极性带一直延伸到上覆三叠系接触界面内(图4-12)。参照国际地磁极性年表,下部的反向极性带将对比成KIAMAN反向极性带的一部分,并命名为色龙反向极性超带。图4-12 聂拉木幅二叠系—三叠系磁性地层与地磁极性年表对比图2.三叠系三叠纪地层以土隆剖面为主。地层厚度1943m,共采集654块定向标本,测试样品663块。地层单元有土隆群、曲龙共巴组和德日荣组。在土隆群中获得了12个正向极性和11个反向极性带,这在中生代早期是一个中等频率的正、反向混合极性巨带,对照国际年表,包括色龙群顶部的正、反向极性带,命名为色龙-土隆混合极性巨带,与ILLAVARA混合极性巨带相吻合(图4-12)。曲龙共巴组。

地质时期气候的气候史 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规模冰雪覆盖的扩展和退缩相互交替,有时大陆上覆盖着很大面积的冰原和冰川,气候寒冷,这时期称为冰期(又可称大冰期);冰原或冰川以较大幅度向低纬度地区推进时,也称为冰期。介于两个冰期之间的比较温暖的时期,冰川消融退缩,称为间冰期。这种寒暖波动的时间尺度大约为106~108年。前寒武纪以来,90%以上的时间,两半球的极地无冰。但全球至少出现过三次大冰期,比较公认的有:前寒武纪大冰期(距今约6亿年以前)、石炭-二叠纪大冰期(距今2~3亿年)和第四纪大冰期(距今200~300万年至1~2万年)。在前寒武纪,还可能有另外的大冰期,但因资料不足,尚无法判断。一般认为,对地质时期温度的估计,从中生代(距今2.3~0.67亿年)起才比较可靠。那时的年平均气温在两极附近为8~10°C,赤道为25~30°C。第三纪气候 第三纪(距今0.67亿年至200~300万年)的主要气候特征是:中纬度地区气温缓慢降低(见图),大约在1400万年前,地球上的气温急剧下降,在南极首先出现了冰盖,在250万年前,冰岛出现过山岳冰川,紧接着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也形成冰盖。第四纪气候 第四纪从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开始直到现在。第四纪气候以极地冰川和中高纬度。

(四)近滨 近滨(nearshore)位于低海平面与正常浪基面之间的地带,常年浸没百于海水面之下(图5-15)。与前滨带海滩砂体十分相似,近滨带沉积物主要为细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高,发育浪成交错层理、沙纹层理、浪成波痕等沉积构造,同时发育水平生物度钻孔等遗迹构造。在沉积物粒度分布上,在向陆方向的近滨带上部,沉积物粒度主要为细砂级,而在向海方向的近滨带下部,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主要为细砂级-微细粒砂级,甚至是粉砂级颗粒。无障壁海问岸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在我国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上三叠统德日荣组顶部和中侏罗统聂聂雄拉组较为发育。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答熟度都很高,颗粒成分以石英为主,分选性和磨圆度好,泥质杂基含量小于5%。粒度分析结内果表明颗粒以跳跃总体为主,无滚动总体,悬浮总体含量小于5%,粒度曲线为正偏、陡斜率、峰度较窄,具有明显的海滩砂体沉积特征。沉积构造发育鱼骨状冲洗交错层容理和中大型楔状交错层理,代表前滨冲洗带和沿岸砂坝沉积相。

亚热带暗针叶林? 亚高山暗针叶林 暗针叶林是北半球分布很广的一种植被类型,其建群种通常由松科中冷杉亚各属的树种所组成。在北纬55°以北,暗针林分布于平地和低山,形成纵跨十几个纬度的。

#第四纪#地层划分#冰川#生态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