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最有益,莫过于一日曝十日寒.意义 最有益只怕一日暴十日寒出处

2020-10-09知识6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凡事贵在坚持,没2113有必要到三更才5261睡,五更又起4102;最没有益处的事情就1653是一曝十寒。三更眠、五更起,一日曝、十日寒都是没有恒心,不能坚持的表现这是一副劝勉人持之以恒的警联。此联系改明代胡胥仁联语而成。胡的原联是:“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句话从古至今都被很多名人作为座右铭、自警联时刻勉励自己学贵有恒,贵在坚持。扩展资料:此联赏析这幅联语寓意深刻,说明了“学习贵在有恒”的道理。“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三更对应时间为夜里11-1点左右,五更是次日凌晨4-5点左右。三更眠五更起意思是说睡得很晚而起得很早。后半句的“一日曝十日寒”,典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原意: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后来简化为“一曝十寒”。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弈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弈秋的指导;另。

最有益,莫过于一日曝十日寒.意义 最有益只怕一日暴十日寒出处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什么意思? 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自勉2113联,原文是:苟有恒,5261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4102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1653”这个意思是说,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必起早贪黑,最不可取的是一曝十寒。同时也间接揭示了,再小的事情,只要有恒心坚持,最后都会成功,惊天动地的事情,如果没有坚持,也成不了什么事。作者其他名言:1、欲为天下第一等人,当做天下第一等事。《居业录》2、忠贤既用,奸邪自息。3、读书贵精熟。《居业录·说军才真他不如》4、闻人之谤当自修,闻人之誉当自惧。5、一思尚存,此志不懈。扩展资料成语解析:一曝十寒:一天晒太阳,十天寒冷,形容做事情没有恒心没有坚持,最终没有任何结果。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近义词:半途而废、三心二意、有始无终、为德不终、浅尝辄止、寸进尺退、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反义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水滴石穿。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参考资料:-一曝十寒

最有益,莫过于一日曝十日寒.意义 最有益只怕一日暴十日寒出处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出处

最有益,莫过于一日曝十日寒.意义 最有益只怕一日暴十日寒出处

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有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你的题就是错的,应该是“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有恒对无益,三更起对一日曝,五更眠对十日寒;上联是说学习要有恒心不在乎三更起五更眠,下联用递进的对比的手法说明。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出处 原联是:若有恒,何必三2113更眠五更起;最无益5261,莫过一日4102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自勉联,凸现1653出先贤刻苦攻读、持之以恒,并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治学经验。拓展资料毛泽东同志年轻时用这幅对联激励自己:“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没有稳定的学习情感,不可能取得学习成就。1914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题此联以自勉。整联的主旨在强调一个“恒”字。既反对不顾身体健康的苦熬苦学,又反对一曝十寒的忽热忽冷。“一曝十寒”,语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关于此联,其上联有的书写作:“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日寒。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日寒意思是: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2小时。曝(pù):晒。寒:冻。如果真有恒心,又何必半夜刚睡下,天不亮就起床;最没有好处的,莫过于晒一天而又冻十天了。指做事贵在持久,不能忽冷忽热。作者:明代胡居仁出处:《自勉联》原文: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释义:如果有恒心,又何必每天起早贪黑;最不好的是做一天,歇十天,只有三分钟热度。从正反两方面突7a64e4b893e5b19e31333431353366显恒心对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勉励人做事要持之以恒。扩展资料毛主席化用胡居仁自勉联毛泽东曾改此联以自勉,改作“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他就是持之以恒读书、坚持不懈学习的楷模。恒读之法,注重知识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可谓厚积薄发。毛泽东读书学习,不仅坚持个人自学,而且注重集体学习,对于重大难题,则率众“群而攻之”。这就是把大家动员和组织起来研读的办法。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提议成立中央学习组并亲任组长,把各地高级干部召集到延安,封闭起来读书,营造学习风气,掀起读书热潮。参考资料来源:—胡居仁参考。

#居仁#读书#弈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