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查询诗句“抱琴师去碧山宫”这句诗的出处、整首诗的内容、作者和诗的注解、主旨意思是什么? 唐寅 抱琴归去图 赏析

2020-10-09知识11

查询诗句“抱琴师去碧山宫”这句诗的出处、整首诗的内容、作者和诗的注解、主旨意思是什么? 出处:唐寅的《抱琴归去图》内容:抱琴归去碧山空一路松声雨鬓风神识独游天地外低眉宁肯谒王公注:古时没有标点,最后一句应该是反问的语气,这是极重要的一点作者:唐寅(1470—1523年),唐寅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世,故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收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有图谋不轨,遂佯狂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卒。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

有没有古风抱琴的图片?

唐寅《山路松声图》赏析? 绢本,设色,纵:194.5厘米,横:102.8厘米。《山路松声图》在表现技法上,画家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背景的处理极为简括,疏疏落落,给人以空旷萧瑟、冷漠寂寥的感受。本幅右上有自题:“女儿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唐寅此图绘层岩邃壑,飞瀑流泉。山腰苍松葱郁,虬枝老干,掩映画面。山下平湖一湾,清澈见底。一条崎岖不平的野路,蜿蜒通向山涧,以增加画面的幽深感。一隐者凭眺倚栏,静听松风,侍者囊琴随后。自题云:“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治下唐寅画呈李父母大人先生。后钤[梦墨亭]、[南京解元]、[逃禅仙吏]。用笔清润、缜密而有韵味。曾经清内府、梁清标收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唐寅(1470—1523),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数中国历代。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是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诗得首句写“两人对酌”,对酌者是意气相投的“幽人”,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读者仿佛看到了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了“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以至于诗人“我醉欲眠卿且去”.五柳先生陶渊明:“潜不解声音,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由于贪杯,诗人许是酩酊大醉了,玉山将崩,于是打发朋友先走.“我醉欲眠卿且去”,话很直率,却活画出饮者酒酣耳热的情态,也表现出对酌的双方是“忘形到尔汝”的知交.尽管颓然醉倒,诗人还余兴未尽,还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来”呢.此诗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狂士与“幽人”间的感情,诗中那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神情,挥之即去、招则须来的声口,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求一张欧阳少恭抱琴在雪地里的图 不知道楼主要的是这张不

“抱琴西去”出自什么典故? 《抱琴归去图》是明代诗人唐寅的作品之一。抱琴归去碧山空,一路松声雨鬓风。神识独游天地外,低眉宁肯谒王公。

#中国古代史#山中与幽人对酌#明朝#唐伯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