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朝朱熹宗时候,东林书院或者说东林党的政治理念是什么?有何实践? 明儒学案 发凡

2020-10-09知识7

明朝朱熹宗时候,东林书院或者说东林党的政治理念是什么?有何实践? 把东林书院等同于东林党实际上是不对的,这一点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即有说明:东林讲学者,不过数人耳…

明朝顾炎武提出的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你怎么认为?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明亡后,有识之土对传统政治进行了反思,顾炎武就是其中卓出的一位。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曾自署蒋山佣,学者称其为“亭林先生”。少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清兵入关之后,曾参加昆山、嘉定等处的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游遍华北,搜集所至之处地理风俗,并联络同道,以图复明。晚年卜居华阴。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重考据的吴派和皖派都有影响。顾炎武的学问专精,相每比于“清初三大家”的另两位一黄宗羲和王夫之,他更多地表现出种实证精神。他没有刻意地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而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厘清各种意见的来龙去脉,以对历史的考证代替哲学的思考,与理学家注重抽象的心性辨析不同,顾炎武更注重对具体事物的考察分析。他认为,抽象的“道”不可脱离具体有形的事物—“器”而存在,“非器则道无所寓”。他认为,要得道必须求之于具体事物、即必须“下学而上达”,“下学”即考察实际的具体事物,“上达”即把握贯通具体事物的道理和原则。因此,相对于黄宗羲和王夫之,顾炎武看待和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现实考察。顾炎武思想中最著名的。

明儒学案的社会影响 首列《师说》一篇,作为全书总纲;以下略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列出17个学案,总叙明代学者210多人,每个学案前面为案序,略述该学派师承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学术宗旨等内容;其次是学者小传,首列学派创始人作为案主,然后按照师承或地域胪列本派学者个案;小传之后摘录传主的主要学术著作或言论之精华,编成《语录》,间或撰有案语加以评论,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每个学案的学术风貌。《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展演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明代学术发展的全貌。明代前期,朝廷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但是,随着明代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维护传统伦理纲常的理学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逐渐趋于保守和沉寂。与此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不满于思想界的僵局,开始脱离正宗理学的束缚,酝酿着新的学术思想。到明代中叶,王守仁建立起心学理论体系,取代程朱理学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后来心学体系逐渐分化,产生了不同的流派。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准确地把握了明代心学酝酿、形成、繁荣和分化的轨迹,揭示出明代学术发展的主线。他说:“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后来门下各以意见搀和,说玄说妙,几同射覆,非复立言之本意矣。(《姚江学案序》)《明儒学。

中国之最 世界之最

《明儒学案发凡》的译文 《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明儒学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适应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思想繁荣的需要。《明儒学案发凡》译文如下:从过去到现在关于理学方面的专著,前有周汝登的《圣学宗传》,近有孙奇逢的《理学宗传》。二书罗列各家学说很完备,但陶望龄在给焦竑的书信中说:“周汝登自己认为身居山麓江畔,见闻狭窄孤陋,曾经希望广泛搜集书面资料和口头资料,增补所遗漏的部分,不敢就说这本书已经是定型的著作了。况且各个理学家自己有自己的宗旨,而周汝登持守发挥禅宗学说,搅和金银铜铁铸成一器,这是周汝登本人的宗旨,不是各个理学家的宗旨啊。孙奇逢混杂收录,不做进一步的审察区分,书中评判注解所涉及的地方,不一定就抓住了各家学说的要领,而他的所见所闻也如同周汝登一样。研习者观看我这本书,然后会知道周汝登、孙奇逢两家的疏漏简略。大抵某个人的学说具有宗旨,是这个人独树一帜的地方,也是研习者研习这些学说得以入门的地方。世界上的道理无穷无尽。如果不用一两个基本概念来限定,怎么能统括那些无穷的道理而使它掌握在我手中!所以宣讲个人学说却无。

#黄宗羲#明朝#周汝登#国学#明朝历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