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是什么意思? 能敌孙武之人

2020-10-09知识4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出自《孙子兵法》的哪一篇? 出自《孙子兵法》第21136篇《虚实篇》1、这句话的原文是:5261兵无常4102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1653者,谓之神。译文:谁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用兵则要依据敌情而决定其取胜方针,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依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2、《孙子兵法》简介:《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3、《孙子兵法》结构《孙子兵法》共分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十三篇。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是什么意思? 能敌孙武之人

《孙子兵法》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意思?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1、释义:先为不可胜:为,造成,创造。不可胜,使敌人不可能战胜自己。此句意为先创造条件,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是什么意思? 能敌孙武之人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是什么意思? 1.此句名言出自于《孙子兵法\"势篇》:“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是什么意思? 能敌孙武之人

孙子,孙武,孙膑,孙策,孙坚,孙权他们到底什么关系啊? 孙策和孙权是兄弟的关系,孙策是孙权的长兄 孙坚原配妻子吴夫人(吴国太)为其生下四子:长子:孙策 字:伯符 次子:孙权 字:仲谋 三子:孙翊 字:叔弼 四子:孙匡 字:季佐 吴。

孙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很急 孙武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孙武对“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途径指出了几点? 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途径,孙武指出有以下几条:首先,注重重于战略谋划,即“庙算”。其次,做到“先处战地”,即先敌完成作战部署,以逸待劳。再次,“示形”,即以假象迷惑敌人,造成敌人的错误。三是“因敌变化而取胜”,即根据战争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改变作战方法。孙武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胜敌者,谓之神。四是“兵贵胜,不贵久,即速战速决”。

#伍子胥#三国#孙策#孙权#军事历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