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在细雨中呼喊书名由来 求几本像余华的《活着》之类的小说

2020-10-10知识4

诺贝尔文学奖12位中国作家入围,你读过谁的哪本书?怎么评价?

在细雨中呼喊书名由来 求几本像余华的《活着》之类的小说

有没有很干净文艺的句子? Theanswer is brief:to be himself. 一个人的首要职责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by 易卜生) 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 of what you are。你不必害怕真正的你!。

在细雨中呼喊书名由来 求几本像余华的《活着》之类的小说

为什么都是写小说的,村上春树可以获得那么多次诺贝尔奖提名,而金庸大侠却一次提名也没有?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可以算得上是世界文学奖中最好的荣誉,是不是之一我不知道,不敢武断。其次,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受一些政治因素影响呢?我觉得任何奖项都是有一些政治因素影响,但是,为什么诺贝尔奖人人皆知呢?我觉得还是它的公平性是得到人们认可的,所以,政治因素是有,但是不大。最后,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不给金庸?因为“文学”的概念很窄,真正的文学是写人性的真实的东西,是反映一些历史背景、人伦常理、社会实践等等,它不是让人心情愉悦的东西。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我个人感受,还是远大于我们国内的鲁迅文学奖或者是矛盾文学奖的,先不要骂我,我也是中国人,我也爱我的国家,但是不能因为爱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以前也不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到底为什么不给中国人,也有类似政治因素、地域限制等等想法。自从莫言先生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就非常好奇的读了莫言的《蛙》和《丰乳肥臀》,还有一本好像叫《生死疲劳》的书,读完,我多少明白了一些,但还是有所疑惑。说实话,我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放在以前。我只敢说我是一个写作爱好者,为什么呢?因为以前我对文学的理解太过狭隘,太过肤浅,甚至都不是那么一回事。真正打开心结的是读《丰乳。

在细雨中呼喊书名由来 求几本像余华的《活着》之类的小说

小说《活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述2113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5261反,大跃进,文4102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1653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创作背景: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扩展资料人物介绍:1、徐福贵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2、家珍家珍本来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福贵对其一见钟情,后来嫁给了他。。

有哪些真实描写现代普通人生活的小说? 谢谢邀请。描写现代普通人生活的小说有很多,可以说不胜枚举。现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家,以供参考。钱钟书(1910年11月—1998年12月),原名仰光,江苏无锡人,公费留学生,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家研究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人兽鬼》、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等文学作品。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1990年12月,根据同名小说改篇的电视连续剧《围城》在央视播出,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很多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借此电视剧和广播剧进一步了解钱先生其人。莫言(1955年2月出生),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蛙》等。其中《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称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韩寒(1982年9月生),上海金山人,中国青年作家,并涉足音乐创作。主要作品有:《三寒门》《毒》《零下一度》《就这样漂来漂去》《后会有期》等。每个作家都是从描写普通人的、喜见乐闻的生活开始进行创作。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一本书读上三遍,是什么样的感受? 那首先得看是什么书咯?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看三遍,有些书,扫一眼,你就知道,快餐,只为博君一笑,权当消遣,看完就扔。由此,简单界定下,题主问这个问题,是想说,好的书,至少是优秀作品,读三遍是什么感觉。个人觉得每一次都会有不同体会。第一次,图新鲜劲,注重情节的趣味,行文的流畅,以前大脑的想象画面,特别想在短时间读完,以掌握基本内容,或知道小说的故事结尾,或宣告世界,我读完了一本书。第二遍,当你再拿起来读的时候,你已经确定这本书是有价值的,是你赞赏、喜欢的,或者你觉得有用的,能帮助你找到想要的答案。所以我粗略认为,第二遍是找答案的过程,在于解惑,这时候,你会关注到全书的细节问题,好比《红楼梦》里的吃螃蟹章节,第一遍,觉得吃螃蟹过瘾,第二遍,发现吃螃蟹好有讲究,有意思有趣,并且你会反复阅读这个过程,甚至会记下来,这是我的习惯。第三遍,回味。你开始觉得读这本书,是一种享受,是与作者交流的过程,是置身于书中观察人物动向的参与者,只是你不会打扰他们的轨迹。这时候,会通过多次阅读,上升到一些思想层次的问题,以及对现实的思考。但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前面几次你不会思考,这是带有沉淀后的回味,是一个交流的。

#诺贝尔文学奖#活着#文学#小说#读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