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藏书票怎么保存 中国的第一张藏书票是?

2020-10-10知识5

藏书票的来历

藏书票怎么保存 中国的第一张藏书票是?

什么是藏书票? 书本是用来读的 藏书票是一种纪念品,只能收藏,没有实际用途。书签还能作记号,加载书里,藏书票没有这种功能。

藏书票怎么保存 中国的第一张藏书票是?

藏书票的标志甚麽意思 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它们是一种小小的标志,以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是属于谁的,也是书籍的美化装饰,属于小版画或微型版画,被人们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书上蝴蝶”“微型艺术”。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一般是边长5—10厘米见方的版画作品,上面除主图案外,要有藏书者的姓名或别号、斋名等,国际上通行在票上写上“EX—LIBRIS”(拉丁文字)。这一行拉丁文字,表示“属于私人藏书”,藏书票一般要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藏书票简介图书收藏者用以表明书籍持有的标记之一。一般贴在书的里封补页或扉页的右上角或中央。藏书票起源于欧洲,是一种袖珍版画,起初多由版画家自刻,后来发展成为根据书票主人的性格爱好等要求而设计的小张图画。藏书票的规格大小不一,其长或宽,小的3~4厘米,大的约10厘米。票面以图案为主,并配有藏书人的姓名、别号、书斋号等,有时还有一两句箴言、警句或藏书年份。文化界曾有人将藏书票誉为“纸上宝石”。藏书票出现于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藏书票为德国人Johannes Knabensberg所有,制作时间在1470年;画面上的刺猬,脚踩几棵被折断的花草,口衔一朵被折下的花,上面飘动的缎带上,幽默地写。

藏书票怎么保存 中国的第一张藏书票是?

求助!!!如何保存

藏书票是什么? 藏书票是贴在书籍里封上的小小的装饰画。人们翻开一本书,首先看到的是一幅与精美的装帧设计相配合的美丽的藏书票,对于所爱的藏书是能增加装饰的效果的。就形式美感而言是这样,若就藏书票的艺术来说,它更有深刻的意义。藏书票的画面虽不大,它既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便包含有艺术创作的一切要求和表现。从内容说,它可以表达藏书者的思想,感情,修养,兴趣。在表现手法上,它可以是写实的,写意的,象征的,抒情的。在技巧上,它可以运用各种版画品种的特技。在形状上,也不限于是方,是圆,是三角,在色调上也可以自由创造,只要求对于书籍有美的装饰效果。藏书票为读书,爱书,藏书人所使用,不仅仅装饰自己的藏书,标志着藏书者的所有权,而且表达读书人的怀抱和心愿,更可使藏书留给后人作为某些方面的研究资料。由此看来,藏书票虽然是一种小小的装饰画,而在艺术上所含的意义却是多方面的。藏书票艺术在我国的历史很短,然而在藏书上钅今印珍藏章的风习已是千年以上的事了。藏书票与珍藏章的不同之处有三:一、藏书票是以画为主,珍藏章则只是文字的印记。因此藏书票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二、藏书票是贴在书籍的里封面上,与书籍的装帧设计有机地结合。

藏书票1907之1994属于哪种艺术形式? 人类从开始发展文字以来,书籍就一直是人们纪录生活百态 的一项工具。人类靠着书籍学到知识、技术、文化、历史,同时也靠着书籍丰富了生活,因此,古今中外的人莫不将书籍。

藏书票为何用铅笔签名?

藏书票的用途不就书签吗,有什么区别。 藏书票也可作为书签夹于书中,但容易损坏变色,不利于藏书票的保存。此外,藏书票收藏价值比较高

藏书票包括哪两部分 藏书票的基本特征 1,藏书票必须标明“EXLIBRIS”一词或中文“书票”、\"藏书”、\"XX藏”、“XX的书”等字样;2,票面必须有票主(既书的所有人或藏书者)的姓名或别号、书斋等。

中国的第一张藏书票是? 中国最早的藏书票—“关祖章藏书票”。国家图书馆从馆藏图书中发现一枚迄今所知最早的中国藏书票“关祖章藏书票”。这枚书票贴在1910年出版的《京张路工摄影》集中,画面为一古代书生在满室书卷中夜读的情景,具浓厚的书香之气和中国古典文化神韵,是一枚构思巧妙与藏书主题紧扣和契合的书票。图画工致精美,上方“关祖章藏书”五字,秀逸刚劲。同样的“关祖章藏书票”还出现在1913年出版的一本《图解法文辞典》中,为台湾出版人吴兴文发现并收藏。关祖章为广西赴美留学人士,归国后曾在交通部任职,他热爱西方文化并制作这枚藏书票供自己使用。据分析,关祖章可能是中国最早制作和使用藏书票的人。中国最早的文学人藏书票—叶灵凤“凤凰”票。这枚书票是30年代上海的著名作家叶灵凤1933年亲手绘稿刻印的。他思想进步,和郁达夫积极推介西方文化包括藏书票,并亲手制作了这枚书票,印出后,他寄赠书票给日本友人太田临一郎。后来李桦、赖少其等一些青年木刻家积极制作藏书票,不能说没有受到叶灵凤等人的影响。这枚书票有史料和艺术双重价值。最早由外国人在中国制作的藏书票—“饮水思源”藏书票。这枚书票是民国时期金陵大学西文教授裴德安氏1928年制作的,。

#藏书票#艺术#文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