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柯伊伯带指的是什么? 杰拉德 柯伊伯

2020-10-10知识5

杰拉德?柯伊伯在天 杰拉德?柯伊伯(1905年一 1973年),荷裔美籍天文学家。柯伊伯早年就读于莱顿 大学,哲学博士毕业后他在芝加哥大学执 教。柯伊伯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分析得出 结论:冥王星。

杰拉德·柯伊伯的验证理论 “柯伊伯带”(Kuiper Belt)冥王星2001年9月13日:距离地球数十亿公里,远在海王星轨道之外,是一个寒冷漆黑的荒凉地带。地球上如此明亮温暖的太阳,在那里却仅仅只是天空中一颗最亮的星星而已。这一区域的温度如此之低,以致九大行星中唯一位于这一区域的冥王星的大气都经常处于冻结的状态。从地球上观测这些冥王星的伴侣们,看起来都象是黑暗的彗星。很难准确知道它们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因为它们都为一层黏糊糊的东西所覆盖,可能是冰块、岩石和尘埃的混合物。这些天体大多数与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大小相仿,直径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另有少数一些的尺度达到了冥王星(直径2274公里)的30%-50%,可能迟早有一天还会发现与冥王星一样大的天体。发现1992QB1天体天文学家把这种天体称为柯伊伯带天体(KBO天体-Kuiper Belt Objects),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些科学家就预言在海王星之外存在着一个区域,这个区域里含有大量的小天体。美国天文学家杰拉德·柯伊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个区域是短周期彗星的来源。1992年,两个不相信外太阳系完全为空的天文学家 Dave Jewitt 和 Jane Luu发现了第一个此类天体。从1987年开始,他们就在天空中搜索海王星轨道外的天体。

杰拉德·柯伊伯的提出问题 天文学家杰拉德-柯伊伯,他在1951年首先提出了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可能存在一个由冰物质运行其中的带状区域。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解释关于短周期彗星的来源之谜:彗星每经过太阳一次,都必然挥发掉许多表面物质,短周期彗星仅仅只有几年的周期,它们频繁地经过太阳附近,必然造成它们的寿命不会超过几十万年,相对于太阳系几十亿年的寿命而言,这只是短短的一瞬,因而如果过去有过这类彗星的话,它们应该早就挥发消亡了,却仍在不断地发现有新的短周期彗星。这构成了一个难以解释的短周期彗星之谜。柯伊伯提出的解释是:在冥王星运行的区域中存在大量的暗彗星物质围绕太阳运动,他们在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候就出现了,根据柯伊伯的计算,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原始微粒,难以黏结组成一个足够大的大行星,而是形成了许多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偶尔在外力作用下脱离了正常轨道而进入内太阳系,就形成了短周期彗星。

杰拉德·柯伊伯是谁? 柯伊伯是荷兰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于1905年12月7日生于荷兰的哈伦卡斯贝,曾经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从1936年起开始在耶基斯天文台工作。他最著名的发现是关于太阳系的。1948年他探测到了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是根据红外研究他指出,火星极冠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冻结的二氧化碳,而是冰。虽然现在证明他的发现仍然是错的,但在当时却引起了人们对火星大气中是二氧化碳的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除了火星,他还对其他大气进行了探索,他发现了土星的卫六即泰坦的大气中含有甲烷和氨,这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唯一具有大气的卫星。他用他的理论开始对各种星体中是否有大气进行观测,他猜测海王星的卫星或许有大气,但是由于太远而无法看清。而其他卫星都不太可能有大气,因为它们质量不足够大而且也没有那么冷。柯伊伯还在太阳系的遥远范围发现了2颗新的小卫星,成为太阳系的第三十和第三十一颗卫星,扩大了卫星世界。不久,柯伊伯又发现了天王星的第五颗卫星,并将它命名为米兰达,它最小,也是离天王星最近的一颗卫星。1949年他又发现了海王星的第二颗卫星,将它命名为涅瑞伊得,它也很小,但是轨道的偏心程度很高。另外,柯伊伯还指出,冥王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

杰拉德·柯伊伯的个人贡献 在上世纪40年代,杰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认为冥王星并不是一个毫无脉络可寻的世界,而是在一个“区域”内运行的一大群物体之中最亮的一个。此后,人们将柯伊伯理论中提到的这个“区域”称为“柯伊伯带”(Kuiper Belt)。1965年,他利用NASA的Convair 990飞机进行了一次红外观测,探测了金星大气的成分,显示了机载天文台的巨大潜力。1968年,Frank Low用NASA的Ames中心属下一架利尔喷气(LearJet)飞机运载了一架口径12英寸的望远镜,成功测量了木星和银河星云的红外亮度。这些试验给NASA的科学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最终促成了柯伊伯机载天文台的诞生。

柯伊伯带指的是什么? 柯伊伯带是太阳系的组成结构之一,是八大行星的同胞兄弟姐妹,是太阳系的最外围区域。我们知道太阳系内有八大行星,处于最外围的是海王星,海王星距离太阳大约38.8个天文单位,在海王星更外围的是降级成矮行星的冥王星,冥王星距离太阳大概39.3天文单位。包括冥王星以及向外的一个圆环区域,大约距离太阳40~50个天文单位的位置有很多由尘埃和冰晶构成的小天体,目前发现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个,这些天体目前认为是太阳系原始星云的残渣,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天体,这个区域最早是由荷兰裔美国天文学家柯伊伯提出的,所以就称这个区域为柯伊伯带。那么为什么会形成柯伊伯带了?查询资料发现,柯伊伯带和处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不同,主要是冰封物质,那么这些物质就不可能是在太阳附近形成的,因为如果接收到太阳的辐射太多,这些冰封天体有的可能消失。在形成地球等八大行星的同时,各种物质互相碰撞、吸积,也形成了很多微小的固态内核,这些固态内核最早主要集中在木星附近,后来被木星甩到了现在的位置,继续集聚冰晶和尘埃形成了现在的柯伊伯带。由于这些小行星本身不发光,距离太阳地球较远,因此发现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上图是荷兰裔美国天文学家柯伊伯。今天的。

柯伊伯带之外会不会存在未知的大行星?你怎么看? 我看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先科普一下柯伊伯带在哪里?太阳系究竟有多大?柯伊伯带距离太阳约30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一个天文单位)!在海王星轨道外黄道面附近、天体密集的中空圆盘状区域。柯伊伯带的假说最初是由爱尔兰裔天文学家艾吉沃斯提出,杰拉德·柯伊伯发展了该观点。所以称为柯伊伯带。被踢出九大行星行列的冥王星,就是在柯伊伯带内的矮行星。也有许多人认为这里就是太阳系的边缘!如果是这样,这个问题就变的毫无意义!还有许多人认为,太阳系的真正大小要以太阳的引力范围为标准!也就是奥尔特云!它一直延续到距离太阳50000—150000天文单位的区域!本人也持这种观点,感觉人类一直未发现的第九大超级行星就应该在这一区域!这里是太阳引力束缚天体作圆周运动的最后区域,也即太阳系边界。“旅行者1号”以每年约3.5天文单位的飞行速度,还需要30000年才能飞出太阳系,正是基于奥尔特云延伸至100000天文单位,所以在柯伊伯带以外不但有能超过地球质量十倍以上的大行星,可能还远远不止一个!以后要是被证实它们是存在的!那将彻底颠覆了人类对太阳系的认知。大家知道,海王星的发现就是因为,天王星的运行轨迹由于受到海王星的影响,而且发生了有规律的。

#柯伊伯带#彗星#冥王星#奥尔特云#天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