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超极化是如何传递的 百度百科 超极化的概述

2020-10-10知识6

超极化的概述

电化学极化主要包括的三种方式是什么? 电化学极化主要2113包括的三种方式5261是:电化学极化、浓度极化4102和欧姆极化。电化学1653极化 是电极极化的一种。在外电场作用下,由于电化学作用相对于电子运动的迟缓性改变了原有的*电偶层而引起的电极电位变化,称为电化学极化。其特点是;在电流流出端的电极表面积累过量的电子,即电极电位趋负值,电流流入端则相反。由电化学极化作用引起的电动势叫做活化超电压。电化学过程受化学反应控制,由于电荷传递缓慢而引起的极化。根据极化产生的原因,极化可以分成三种:电化学极化、浓度极化和欧姆极化。1、电化学极化是由各种类型的电化学本身不可逆引起的极化;2、浓度极化是由于反应物消耗引起电极表面得不到及时补充(或是某种产物在电极表面积累,不能及时疏散),例如氢在电池正极的积累,导致电极电势偏离通电前按总体浓度计算的平均值;3、欧姆极化是由于电解液、电极材料以及导电材料之间存在的接触电阻所引起的极化。以上三种极化是电化学反应的阻力。因此,电池的内阻为欧姆内阻、电化学极化内阻与浓度极化内阻之和。

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 兴奋性突2113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相同点是5261都是动作电位传达到突触前4102纤维末端,通过1653化学的或电的方式再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进行处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区别为:突触后电位不同、去极化不同、神经递质不同。一、突触后电位不同1、兴奋性突触:兴奋性突触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抑制性突触:抑制性突触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二、去极化不同1、兴奋性突触:兴奋性突触是去极化性质的电位增加,可因多次兴奋性突触的活动而发生的总和,在超过阈值时,即产生动作电位。2、抑制性突触: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因为其超极化和离子透性的增大而引起的短路效应,使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去极化减少。三、神经递质不同1、兴奋性突触:神经冲动传递到突触前神经元时,使之产生兴奋,由突触前末梢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2、抑制性突触:神经冲动传递到突触前神经元时,使之产生兴奋,由突触前末梢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参考资料来源:—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超极化后电位是如何恢复为静息电位的? 极化2113→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恢复。是5261静4102息电位的概念:概念 将一对电极在1653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膜上任意移动,可见两点间无电位差。如果将其中一个插入膜内,则可观察到电位差。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以膜外为零,膜内则为负值。一般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和红细胞的RP分别-90 mV、-70 mV和-10 mV,即不同类型细胞的RP数值不等。RP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polarization);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时称为去极化(depolarization),此时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RP的绝对值;反之,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或负电荷增加)的方向发展称为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其绝对值大于RP的绝对值。1.2 RP的形成机制:如果细胞膜不允许任何带电离子跨膜移动,则膜两侧是电中性的。而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电位差,说明静息时有带电离子跨膜移动,实际上任何生物电的产生都是带电离子跨膜移动的结果。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静息时膜上的K+通道开放,K+顺浓差外流,膜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大分子与K+隔膜相吸,造成膜内正外负的状态。随着K+的进一步外流。

#电化学#突触传递#去极化#生理学#电池极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