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以阳中求阴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B.以阴中求阳之法调 壮水之行以制阳光

2020-10-11知识5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以阳中求阴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B.以阴中求阳之法调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以阳中求阴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B.以阴中求阳之法调 壮水之行以制阳光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2113是唐、王冰对于“5261诸寒之而热者取之4102阴”的注语。后又简 称为“壮水制阳”、“滋1653水制火”、“滋阴涵阳”。是用滋阴壮水之祛,以抑制亢阳火盛的意思。假如用寒凉药治 疗热证而不见效或反而严重时,那么,这种热证就是阴虚 阳亢的性质,屑于肾阴虚,应该滋肾阴。例如: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见头晕目眩、腰酸足软、咽燥、骨蒸酸痛 等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以阳中求阴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B.以阴中求阳之法调 壮水之行以制阳光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出处 【壮水之主2113,以制阳光】是唐、王冰对5261于“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4102的注语。后又简 称为1653“壮水制阳”、“滋水制火”、“滋阴涵阳”。是用滋阴壮水之祛,以抑制亢阳火盛的意思。假如用寒凉药治 疗热证而不见效或反而严重时,那么,这种热证就是阴虚 阳亢的性质,屑于肾阴虚,应该滋肾阴。例如: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见头晕目眩、腰酸足软、咽燥、骨蒸酸痛 等,可用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治疗出自《黄帝素问二十四卷》王冰注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以阳中求阴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B.以阴中求阳之法调 壮水之行以制阳光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什么意思?水之主是什么?火之源是什么?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光为阳盛之极,按照热者寒之的逆治法,必须用寒凉的药物治之.因水为阴寒至极之物,故将寒凉药物隐喻壮水.明白了寒治法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热治法也就不难理解了.治则.

如何理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应该这样理解:用苦寒2113的药物去5261治疗热证,此热非但不减,反而更趋严4102重。说明此热非有余1653之实热,而是阴虚所致的虚热(多为肝肾阴虚),是虚证造成的虚火,即非火之有余,乃水之不足,故当滋阴壮水来抑制阳火亢盛。用辛热的药物治疗寒证,病不愈而反见寒者,非实寒也,乃阳不足,阳虚生寒,当取之阳,即用温补阳气治疗阳虚证。2、对于虚寒虚热的治则,并不在于泻其寒或热,而在于补阳以制阴,补阴以滋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才能达到调整阴阳之偏衰,以平为期。3、这句话是唐代王冰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作出的精辟注释,对寒热虚实阴阳水火之论发挥殆尽,此一治虚理法遂垂训千古,为后世临床治疗虚弱病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准则。拓展内容: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人的《素问》研究多是在王冰研究的基础上。

中医考研阴阳学说里“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和“阳病治阴”有什么区别?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和“阳病治阴”不都是指治阴虚阳亢吗,为什么前者属对立制约,后者属消长平衡?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都是针对虚证来说的第一句阴偏衰,故阳相对的盛,此时应该滋阴,又称阳病治阴第二句阳偏衰,阴相对的盛,应该补阳,又称阴病治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内经哪一章节的 此句非内经原文,是唐代王冰对《至真要大论》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注解。

#王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