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正负电子之间电势差 一个简单问题?

2020-10-11知识12

电池正负两级之间的电势差 电池的电动能 有什么关系? 电池上的标的如“1.5V” “3V”之类的又指哪一个? 第一个问题:电池的原理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关于电池的内阻:先说电流,电流是大量电荷的宏观定向移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极到负极,电子定向运动方向是由负极到正极;在电池内部刚好相反,其他形式的能使得电流由电源负极流向电源正极,在整个电路中就形成了回路;而电子是从电源正极流向电源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源一方面可以提供电能,另一方面也会对电流产生阻碍作用,这种阻碍作用会使得电源中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时候,其余的一部分在电池内部就变成焦耳热而消耗掉了,这时电池输出电压(电池外部正极负极之间的电压,也是你说的端电压)小于这个电池应当提供的电压,损失的部分就是被电池内阻分担了。第二个问题:电池的内阻通常是比较小的,大概零点几到几个欧姆。随着电池的使用,电池内阻期初变化不大,但是在电池寿命的末期,内阻将开始急剧增大,端电压急剧下降,电池电量耗尽。第三个问题:“电压值总是小于电动能”该命题不成立,电压值是电势差的度量,单位是V;电动能是能量的度量,单位是J,单位不同不可以直接比较大小。如果忽略电池的内阻,那么电池的电动势就等于电池端电压,但实际情况,端电压都是比电动势小的。

正负电子之间电势差 一个简单问题?

电容器充电时为什么会产生电势差呢?电源向电容充电时,正负电荷由于相互吸引,不是同向电容正负极板靠近

正负电子之间电势差 一个简单问题?

电压和电势差一样吗?为什么电势差有正负,电压无正负? 电势2113差一般指电压,其大小等于单位正5261电荷因受电场力作用从A点移动到B点所做4102的功,电压1653的方向规定为从高电位指向低电位的方向。电压的国际单位制为伏特(V,简称伏),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等。此概念与水位高低所造成的“水压”相似。需要指出的是,“电压”一词一般只用于电路当中,“电势差”和“电位差”则普遍应用于一切电现象当中。扩展资料:电压可分为高电压,低电压和安全电压。高低压的区别是:以电气设备的对地的电压值为依据的。对地电压高于或等于1000伏的为高压。对地电压小于1000伏的为低压。其中安全电压指人体较长时间接触而不致发生触电危险的电压。按照国家标准《GB3805-83》安全电压规定了为防止触电事故而采用的,由特定电源供电的的电压系列。我国对工频安全电压规定了以下五个等级,即42V,36V,24V,12V以及6V。参考资料来源:—电势差

正负电子之间电势差 一个简单问题?

为什么电容器插入电介质之后,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变小 根据电容器电容决定2113式 C=εS/4πkd,定义5261式C=Q/U,联立可得:Q/U=ε4102S/4πkd,当在电容器中插入导电介质,相对介电1653常数ε升高,所以U减小,即两极板之间电势差减小。电容器,顾名思义,是‘装电的容器’,是一种容纳电荷的器件,是两个彼此绝缘且相隔很近的导体。电容器是电子设备中大量使用的电子元件之一,广泛应用于电路中的隔直通交,耦合,旁路,滤波,调谐回路,能量转换,控制等方面。电容与电容器不同。电容为基本物理量,符号C,单位为F(法拉)。通用公式C=Q/U平行板电容器专用公式:板间电场强度E=U/d,电容器电容决定式 C=εS/4πkd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数码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以平板电视(LCD和PDP)、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产品为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产销量持续增长,带动了电容器产业增长。特点:①它具有充放电特性和阻止直流电流通过,允许交流电流通过的能力。②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两极板上的电荷有积累过程,也即电压有建立过程,因此,电容器上的电压不能突变。③电容器的充电:两板分别带等量异种电荷,每个极板带电量的绝对值叫电容器的带电量。④电容器的放电:电容器两极正负电荷通过导线中和。在。

电极电势中的正负号是怎么回事? 以2H+2e-=H2 标准电极电势定义为21130 V比H2容易失电5261子的如Zn(或比H+更不容易得电子,如Zn2+),Zn2+Zn的标准电4102极电势小于0(是-0.7618V)比H2容易难1653电子的如Cu(或比H+更容易得电子,如Cu2+),Cu2+Cu的标准电极电势大于0(是+0.3439伏特)总之:标准电极电势:Cu2+Cu>;H+H2>;Zn2+Zn氧化性:Cu2+>;H+>;Zn2+还原性:Cu你应该能找到规律:即标准电极电势越高,高价物质的氧化性越强(相应的低价物质还原越差)标准电极电势越低,高价物质的氧化性越差(相应的低价物质还原越强)然后在网上找一个标准电极电势表,以后氧化性\\还原性强弱不必找化学教师了。

#电池#电势#电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