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豆瓣9.0《采桑子》:兄弟姐妹间,妈在是家人,妈不在是亲戚

2020-10-12新闻5

文 | 妖妖的微笑

我第一次读《采桑子》这部小说,是在2年前,那会儿单纯被它“大宅门里人世沧桑”的魅力所吸引。故事是满族贵胄一个家族的兴衰没落,父亲是王爷,一妻两妾,七子七女。以排行最小的“我”述说家谱的形式,讲述北京金家14个子女在民国以后的人生故事,京味儿十足、韵味悠长。

其中很多人情故事、人物命运,让我久久难忘。终于,再次拾起这部小说,实在是想说点什么。

豆瓣9.0《采桑子》:兄弟姐妹间,妈在是家人,妈不在是亲戚

作者叶广芩,国家一级作家,祖姓叶赫那拉,辛亥革命后改姓叶。现实中,她在家族同辈中排行最小,第14,恰巧,她的这部《采桑子》里也是兄弟姐妹14个,毋庸置疑,故事里自然有她生活过的痕迹和她的感情。

本书书名及章节名,采用了叶广芩祖上那拉氏的著名人物纳兰性德《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的词牌、词句,借其凄婉深沉的寓意,也为纪念先人。

豆瓣9.0《采桑子》:兄弟姐妹间,妈在是家人,妈不在是亲戚

民间有句话,叫“家丑不可外扬”,金家这一大家子,在叶广芩笔下,美丑皆有,善恶兼具,细致入微地描绘里,有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对兄弟姐妹的影子。

金家这个家族故事里,触动我的有很多,其中感触最深、最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兄弟姐妹情。

14个孩子,本自一条藤脉,结出的是不同性情,走出了不同人生轨迹。而他们相互之间,从至亲到至疏,有的甚至发展到至仇,无不让人唏嘘。

豆瓣9.0《采桑子》:兄弟姐妹间,妈在是家人,妈不在是亲戚

兄弟姐妹,原本是上天赐予彼此的礼物,小时候互为陪伴,互为影子,长大后,被命运裹挟,开始了不同的人生际遇,岁月前进中,他们越走越远,直至互相看不见。一、兄弟间,是血浓于水的至亲,也能成为誓死不见的至仇

金家老二、老三、老四,青春期同时迷恋上一个唱戏的女子黄四咪。为了讨好这个女人,哥仨使出各自看家本领,博美人芳心。

可这“博芳心”的过程,都是如出一辙地败家:偷偷变卖家私。一开始,父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哥仨一个也不招。后来“采用孙子用间之计”,哥仨顿时开始“狗咬狗”:老三胆小。便开始交代。说老二偷着将家里那个明代茶晶花瓶送给了黄四咪。老二说这是效仿老七,老七将花厅案上的均窑大红双耳瓶作为定情物给了柳四咪;接着老二又咬出老四偷着当了一对白铜雕花的紫漆鸟笼子和桃花雪洞鸟食罐。老四说老三也不是什么好鸟,将父亲赏给他的乾隆仿汉玉圭拿出去卖了换钱,请黄四咪在长安大戏院听了出戏。老三说卖玉圭是实,那是父亲给他的,他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似有些人,偷偷摸摸不正大光明,自己拿了东西却让警察进古玩店出手。这一说老二的脸就挂不住了,反嘴又说老三和黄四咪去六国饭店开过房间 ……瓜蔓所及,牵引愈多,贼咬一口,入骨三分,哥儿几个彻底撕破了脸面,一通儿混战。

事情到这,要说也不算太严重,哥几个虽然翻脸,但毕竟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吃一大锅饭,过两年等那“精虫上脑的痴气”消了,多半会醒悟,为个女人犯不上。

可不幸的是,后来赶上了那场大浩劫,几乎同样的“撕咬”场景,哥几个又演了一遍,丑相尽露,这次不同的是,父母早已不在,观众换成群众。事后最承受不住的,是心气儿高的老二,第二天就上吊了。

从此,老四怨恨老三,老三怨恨老四,两人见面就大吵,互相埋怨,而老三,后半生再没踏进家门一步。

豆瓣9.0《采桑子》:兄弟姐妹间,妈在是家人,妈不在是亲戚

想当年,金家这仨少爷,一同登台唱戏、嘻哈取乐那会儿,绝想不到将来,兄弟关系会差到这步田地。

有个谜语: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只要一分开,衣服就扯破。

如今想想,蒜头中间的柱子就像是父母,围着柱子坐的,是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柱子还在时,蒜瓣们围绕着是一家,其乐融融;柱子不在了,蒜瓣们七零八落,各顾各的,这个家就散了。

父母在时,兄弟姐妹再怎么闹怎么吵,都出不了这个家门,父亲几声呵斥,母亲分头软语劝劝,小辈儿们头上有敬畏有顾忌,吃一顿饭、睡一宿觉就全忘了,再怎么着也不敢造次地太厉害。

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再吵架,就少了人撮合,大家都是平辈,听谁的呢?谁劝都差那么点分量,于是,结仇结怨,有的即使私下想和好都没了台阶,更有的,甚至固执地憋着一口气,老死不相往来。

记得有个小小说,一家有4个孩子,3个姐姐1个弟弟。姐弟先后成家,有一天,母亲突然发病住院,短短几天就去世了。

豆瓣9.0《采桑子》:兄弟姐妹间,妈在是家人,妈不在是亲戚

老人出殡的第二晚,姐弟4个躺在老屋的炕上,聊起小时候。虽然夜已深,但兴致依旧很高。这是最后一次,在从小长到大的屋子里,大家这么掏心窝子。

之后没多久,姐弟4个却因为一些问题,红了脸。其实,这些问题本来就在,只不过老人活着的时候,被压制了。

比如,弟弟一直嫌姐姐管的多,对她很不耐烦;姐姐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弟弟的态度竟然这样……更要命的是,他们彼此有意见,却只是一次次地累加怨气,不再明说。

曾经,亲到骨髓的手足,后来,心却最难琢磨。

散文《目送》中说,“母亲去世后,兄妹几个,就像蓬草一样,四散飞离,再难聚首。”比再难聚首更可怕的,是互相猜忌。

豆瓣9.0《采桑子》:兄弟姐妹间,妈在是家人,妈不在是亲戚

有句话说,“有妈在,血缘为重,兄弟姐妹是家人;妈不在了,兄弟姐妹变成了亲戚。”

出门在外,每当有人问起来,“老家还有哪些亲戚?”好像……还有个兄?弟?姐?妹?如果很久不来往,最多也就是“曾经有个”而已。尽管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相信很多70后、80后应该很有感触,如今,二胎政策放开,很多人有了弟弟或妹妹,开始体验着各自的兄弟姐妹情。

不过,我想说,最好的兄弟姐妹情,不是永远不分开,而是不管在天涯海角,彼此之间,还能保持最初的那份美好。在还活着的时候,每当有触动,每次想起来,都是一个温暖的回忆。二、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宽容,却对血脉之亲刻薄

金家二格格,众姐妹中模样生的最好,跟袁世凯管家的养子暗生了情愫,皇亲贵胄的金家却嫌弃对方是“相公的儿子,还是个经商的……”在被硬逼着嫁给别人时,二格格私奔了,金家一气之下跟她断绝了关系。

老三和二格格,同出一母,多年后二格格去世,老三都不去灵堂看她一眼,转身却对小孙子嬉皮笑脸、百般哄爱。

文中有一处细节描绘:我不好再勉强……真闹不清一对至死也不相见的亲兄妹,究竟是为了什么这般绝情……过了整整五十多年了啊,无数的心思都消磨尽了,惟独这夙怨,怎的却愈积愈深了呢?我在金家兄妹中虽是老小,也已过知天命之年,路也走得不少了,眼也见得不少了,却怎的就看不透这一步?

更让人心寒的是:沈继祖(三格格的儿子)告诉我,去年他和他母亲去亚运村看望过他的三舅舜錤,舜錤三舅不但没露面,连门也没让进,他的母亲是哭着离开的。

这怕就是舜镅(三格格)至死不见舜錤(老三),连守灵也不让他来的理由了。哀莫大于心死,她的心是伤得太狠了。

兄妹一场,死前谁也不原谅谁,成了仇人。

当年,父亲最喜欢这个老三,父亲不在家的多半时间里,老三算半个“一家之主”,因袭了这项权力,人都变得苛刻起来,哪怕三格格后来过的很好,丈夫既重情义又有品位,夫妻恩爱,儿女孝顺,但在金家老三这里,也没能改变什么。

作者的原话是:我想,以对孙子宽容之心的十分之一来宽容舜镅(三格格),也不会是这种结局。这倒真应了明代学者宋懋澄的禅语:“树外有天,天不限树,人竟不能于树外见天,以为天尽于树。”老三纵然读书万卷,学富五车,终未能跳出个人局限,实在是悲哀得很了。

我们很多人身上,其实都有老三的影子:对待别人宽容有耐心,对待血脉至亲却严肃较真。

总是把亲人的理解认为是理所应当,总是轻而易举地伤害对自己好的人,总是忘了把心底最柔软之处留给亲人……

豆瓣9.0《采桑子》:兄弟姐妹间,妈在是家人,妈不在是亲戚

再往大了说,就是把最负面的一面,都给了最亲近的人;却把积极乐观,留给了外人。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么奇怪。

知乎有个问题:“你见过的最优秀、最令人欣赏的行为是什么?”众多回答中,有一个获得高赞:“就算是对最亲近的家人,依旧能够保持着足够的尊重和充沛的耐心。”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亲人才是我们最不该辜负的。

在金家老三的故事里,更讽刺的是,多年前他反对妹妹嫁给商人,多年后,他自己却活成了倒卖古董的奸商——靠给别人做文物鉴定,间接给自己儿子拉生意。如今,(老三)八十有七,尚浮躁若此 …… 他厌恶商人的论调仍萦绕于耳,曾几何时,他自己竟变作了口中斥责过的奸商,且有过之无不及 ! 古人说,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有人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有人就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

对亲人苛责来苛责去,苛责成仇人,到最后,却没把持住自己。

我在想,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那么苛求亲人,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有些事,真的需要我们修行一生。完善自己,善待亲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采桑子》这个金家的故事,看完让人唏嘘,让人短叹。叶广芩用她独特的“京味儿”笔法,描绘出这个没落家族子弟们的德行。不同于以往对遗老遗少生活描写的侧重,这部小说更多体现的是家族里的人情人事、成长变幻,读来如同听街坊邻里跟你唠嗑,听进去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

(完)

文 | 妖妖的微笑 原创

自媒体人。看世间冷暖,品人生真谛,悟成长成功。

图源自网络,侵删。

#兄弟姐妹#采桑子#老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