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冬至交九有几个九 农村民谚“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是什么意思?

2020-10-14知识6

农村民谚“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是什么意思? 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2016年冬至是12月21日,所以,2016年12月21日开始数九,从这天算,第八十一天就是2017年3月19日,那么2017年3月20日就是出九。冬至过后将迎来一年中最寒冷的气候,三九、四九(2017年1月8日-25日)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保暖哦。三九天开始后,河面结冰、江河封流,这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俗话说:在家千日易,出门一时难,说的也就是三九天的寒冷天气了。

冬至交九有几个九 农村民谚“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是什么意思?

农村民谚“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是什么意思? 农村民谚“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是什么意思?有关冬至的老话和俗语真的太多了,“冬至一阳生”“干冬湿年”“冬至滴一滴,夏至雨天明”等等,数不过来,而这些老话,除了总结一些生活、天气的规律,最为主要的作用就是指导农业生产。这句“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也是告诉劳动人民,随着冬至开始,这下地干活的时间,也在慢慢变化。冬至交九我们都知道,冬至以后,就有了数九歌谣,全国老百姓都信这个,也不具备什么地域性,因为数九歌谣是符合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规律,从冬至这天开始,太阳照射我国地表的时间开始慢慢变长,地球吸热散热的时间差也到了最后阶段,一九开始持续降温,三九四九就到了冬天最冷的时候。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这话说的就是冬至过后,白天的时间慢慢变长了,一九过后,太阳落山开始走,到天黑你还能行走二里半,到了二九以后,白天的时间继续增加,自二九以后,太晚落山后到天黑,你可以行走五里多。老话的意义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句老话似乎多此一举,没有什么意义,特别是城里,夜晚灯火通明,比白天还热闹,天黑一点影响也没有。但对于农村来说,这句老话到了今天,都还具有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拿咱们村来说,家里。

冬至交九有几个九 农村民谚“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语“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多,二九五里半”,到底啥意思? 不知不觉之中,冬至就来到了,冬至预示着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冬季也即将到来。从小听大的谚语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交九 一九二里半 二九五里多…冬至交九,也是数九寒天的开始,九九八十一天中,最冷的是三九和四九。有数九歌为证: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母亲给我讲过很形象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意思:一过了冬至,白天就长了,长了到底多少呢?举个例子说,就好比纳鞋底吧,比冬至前能多纳一根线天才黑。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这句话的意思则是:在过去的农村,外出的时候没有自行车、汽车,大多依靠步行。一般都是白天赶路,晚上休息,在一九过了冬至的这段时间,每天白天的时长已经比冬至多了一些,每天行走的路程,也能多走二里半。到了二九的时候,白天更加明显的延长,白天走的路也比冬至的时候,一天能多走出五里路。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广大老百姓的智慧也是无穷无尽。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形象生动、易懂好记的农谚、俗语,让神奇多态的自然现象深入人心。

冬至交九有几个九 农村民谚“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是什么意思?

农村民谚“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是什么意思?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今年交九日也就是一九开始的时间就是冬至日。从12月22日开始止于12月30日。农村老俗话有“吃罢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那按照这句民谚,说的意思就是过罢冬至进入数九天,白天的时间一天会比一天长了,过完一九的9天时间,在太阳落山之前能走上二里半的路,过完二九的18天,在天黑之前能走五里多路。是不是这样的说法呢?我比较较真儿,习惯用事实说话。二里半的路,咱们假设是很平坦的道路,一个成年人中间不停歇地走完,需要多长的时间呢?一里地是500米,二里半就是1250米。按照成年人的步伐,一秒钟跨度1米,需要1250秒的时间,约等于21分钟的时间。也就是说,从冬至算起,到一九的结束,白天的时间增长了21分钟,每天增加2分多钟。按照我以前的算法,每天是增加1分多钟,差不多有18分钟左右。显然走二里半这样计算是有可能的。一个成年人跨步1秒钟可以走一步半。二九五里多,也是有可能的。二九距离冬至过去18天了,每天增加1分多钟,也有30多分钟了。30多分钟走五里多也有可能。可是考虑到以前的土路崎岖不平不好走,时间上紧赶慢赶刚刚符合“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的。

冬至就是交九吗 冬至不是交九。交九就是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中国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逢壬日开始。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扩展资料:冬至由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冬至节,来由于节气特点“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所以古人将冬至视为吉日,在冬至祭祀神灵和祖先,形成节日风俗。汉代前未见冬至过节日风俗的文字记载,汉代是。

冬至开始数九,一共几个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耕牛遍地走,九九八十一,路上行人拔了皮(棉衣),九尽花开,一共九个九,八十一天。

从冬至开始数九,一共有九个九,是什么意思,包含有什么的涵义? 冬至,我国民间叫做“交九”,也叫“数九”。所谓“数九”,就是从冬至(或其次日)这一天开始,每过九天算做一九,连数九个九曰,九九就过完了,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九九消寒”。古人就是以这种“连冬起九”的方式捱过漫长冬季的。九九过完已是寒消暖至,冬去春来之时,也就是俗称的“九九艳阳天”了。“夏至入伏,冬至数九”。每年从农历“冬至”(阳历12月 22日前后)始,太阳到达黄经270度,北半球逐渐进入了最寒冷的日子,称作“数九寒天”,并创造了以九九为一数的记数方法,九九歌指数九民谣。

冬至开始数九,一共几个九

冬至快到了,俗语“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啥意思? 昨天刚回答完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今天这又看到了: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既然看到了,那就跟大伙共同分享一下这样有意思的农村俗语吧。今年的冬至是12月22号那天,往后数一数还有五天的时间,都说长不过夏,短不过冬,一定个长短是指白天的时间,农民们劳作需要白天时间来进行的,因此比较看重白天时间,俗语中的长不过夏和短不过冬是指夏至时白天时间,和冬至时白天时间?冬至那天我们北方农民是要吃饺子来过节的,毕竟冬至是农民们比较看重的节气和节日,在过去时,冬至跟年一样大,而这样重要的一个日子,是告诉大家冬天要真正意义上开始寒冷的一天。冬至数九也叫交九,不是说数九寒天嘛,所以开始数九的时候,天气也开始越来越冷了,得为最冷的三九、四九酝酿分氛围,数九不仅仅可以从一九数到九九,看出哪个九的天气寒冷程度,还能从一九、二九、三九、等等各个九里来看出白天时间的长短。之前说的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我个人以为是当年农村纳鞋底的老太太们总结出来的俗语,她们白天纳鞋底时用多少根线到天黑是有数的,而过了冬至以后,一天能多缝一根线天才会黑下来。如今这个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是那些年农村汉子们总结出来的。

#冬至#农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