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叶绿体的功能受核dna的控制 线粒体与叶绿体中是否含核糖体?

2020-10-14知识2

线粒体和叶绿体为什么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信息系统 被称为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这是因为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除有DNA外,还有RNA(mRNA、tRNA、rRNA)、核糖体、氨基酸活化酶等.说明这两种细胞器都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转译的功能.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自身转录RNA和翻译蛋白质的体系.但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叶绿体仅能合成13种蛋白质,线粒体能够合成的蛋白质也只有60多种,而参与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却分别有上千种.这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自身编码合成的蛋白质并不多,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的.也就是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自主程度是有限的,它们对核遗传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信息系统控制的,所以它们都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DNA呈双链环状,与细菌DNA相似.一个线粒体中可有一个或几个DNA分子.各种生物的线粒体DNA大小不一样,大多数动物细胞线粒体DNA的周长约为5μm,约含有16 000个碱基对,相对分子质量比核DNA分子小100~1 000倍.叶绿体DNA也呈双链环状,其大小差异较大(有200 000~2 500 000个碱基对).叶绿体DNA的周长一般在40~60μ。

叶绿体的功能受核dna的控制 线粒体与叶绿体中是否含核糖体?

为什么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DNA?

叶绿体的功能受核dna的控制 线粒体与叶绿体中是否含核糖体?

半自主性细胞器??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半2113自主性细胞器5261。原因是1、它们有自己的遗传物质DNA及遗传信4102息传递和表达1653系统(RNA、核糖体等)。所以叶绿体和线粒体能合成自己的部分蛋白质。2、但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蛋白质有一部分是细胞核基因控制,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所以,我们称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叶绿体的功能受核dna的控制 线粒体与叶绿体中是否含核糖体?

什么是内共生学说?该理论对生物进化有何意义? 内共生学说(endosymbiont hypothesis)关于线粒体起源的一种学说.认为线粒体来源于细菌,即细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后,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通过演变,形成了线粒体.该学说认为:线粒体祖先原线粒体(一种可进行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的革兰氏阴性菌)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后与宿主间形成共生关系.在共生关系中,对共生体和宿主都有好处:原线粒体可从宿主处获得更多的营养,而宿主可借用原线粒体具有的氧化分解功能获得更多的能量.由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Margulis)于1970年出版的《真核细胞的起源》一书中正式提出.她认为,好气细菌被变形虫状的原核生物吞噬后、经过长期共生能成为线粒体,蓝藻被吞噬后经过共生能变成叶绿体,螺旋体被吞噬后经过共生能变成原始鞭毛.历史1905年,Konstantin Mereschkowsky最先提出叶绿体是由原先的内共生体形成的这一想法,随后1920年代Ivan Wallin提出了对线粒体的相同想法.随着人们发现它们含有DNA,这些想法被Henry Ris重新提出.内共生假说被琳·马古利斯所普及.在她1981年的《细胞进化中的共生》中,她认为真核细胞起源于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群落,也包括内共生的螺旋体形成了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纤毛.后一种想法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鞭毛缺乏DNA,。

#线粒体dna#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结构#叶绿体#科普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