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盆地动力学背景 盆地走滑变形研究与古构造分析

2020-10-14知识9

走滑断层与走滑盆地

盆地动力学背景 盆地走滑变形研究与古构造分析

应力场分析原理 地壳在某一特定的演化阶段,构造应力场是相对统一的,其主应力方向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可以通过多种地质方法反演古构造应力场方向,并通过应力场方向的变化来重建构造演化历史。常用的古构造应力场研究方法主要利用构造形迹的走向和夹角的统计分析,来判断主压应力或引张应力方向,如张性裂隙脉指示最小主压应力方向,初始共轭节理的夹角平分线方向指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垂直纵弯褶皱轴面的方向指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等。这些方法大多是定性或半定量的。本项研究运用断层滑动面上擦痕资料的构造反演,确定古构造应力状态(3个主应力轴的方向和应力椭球系数)。这个方法是基于Wallace-Bott假设之上,即“断层滑动面上的运动方向平行该断层面最大剪切应力方向”(Carey,1979;Angelier,1984)。在这个假设前提下,利用断层滑动资料求解古应力状态,需要满足下列条件:1)岩石介质是各向均一的;2)断裂之间不产生相互干涉;3)断层面是平直的;4)区域应力场保持不变。在满足上述条件之下,从理论上,要求至少4条不同方向断层滑动矢量数据,就可以反演断层活动时的应力状态。大量的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脆性变形领域和小构造变形地区,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可以用这种方法开展构造变形叠加的分析,。

盆地动力学背景 盆地走滑变形研究与古构造分析

走滑构造与沉积中心转移 5.3.1走滑断层的特征及识别5.3.1.1走滑断层特征现今的走滑活动断裂带不仅是地震活动带,如青藏高原东缘的鲜水河断裂(Allen等,1991),而且也是山脉隆升剥蚀和快速沉降成盆沉积的地区。对于古老的走滑断裂带的识别是较为困难的,因为在这些断裂带内常常具有走滑拉张和走滑压缩的成分,拉张和压缩的特征可以被很快地识别出来,但令人信服的走滑证据很难保留下来。走滑断层以平行于断层面的水平运动为主,侧接、分叉和交织是许多走滑断裂带和断层系的基本特征。在平面图上,走滑断层以直线状或曲线状的主要位移带为特征,在主位移带和毗邻主位移带的地方分布有雁行排列的断层和褶皱(图5.9),其构造线与主位移带相互斜交。在剖面上,走滑断层在深部是由比较狭窄、近直立的主位移带组成,而在沉积岩盖层内是由向上和向侧发散重新组合成辫状撒开的断裂带(图5.10)。向上分散的分叉断层系列被称为“花状构造”,也有少数人称之为“棕榈树构造”(Sylvester,1984)。走滑断裂两侧并列的岩石类型相差悬殊,同一地层单位的厚度和岩相发生突变。在同一剖面上正断层和逆断层并存,而且被同一断层错断的不同界面离距的规模和方向不同(图5.10)。在连续剖面上,同一断层的倾向不一,。

盆地动力学背景 盆地走滑变形研究与古构造分析

#大陆板块#韧性断裂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