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后期构造变形 断陷盆地压剪型变形构造

2020-10-14知识5

昌宁-孟连带2113处于西南“三江”构造带中5261的关键部位,区内4102地质构造复杂,在漫长的地质1653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强烈的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发育,地层缺失较多,对深入研究区内地质情况有一定难度。晚古生代裂谷活动剧烈,持续时间长,再加上后期构造变形,更加剧了区内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图1-12)。图1-12 昌宁-孟连带地质构造简图1—主要断裂;2—澜沧江深大断裂;3—次级断裂;4—北部构造域;5—中部构造域;6—南部构造域本文以南汀河断裂、木戛-南岭断裂为界,将昌宁-孟连带分为北、中、南三个构造域,分别加以论述。1.北部构造域南汀河断裂以北,至昌宁、柯街,包括柯街断裂的地区为北部构造域。该区的褶皱不发育,仅有一些小规模的褶皱,长度约5~10km,均表现在南段组的砂页岩中,大部分为形态较完整的背斜,背斜轴面倾向南西。断裂构造较为普遍,西部为著名的柯街断裂,东部为一弧形构造体系。柯街断裂经柯街西侧向南沿勐波罗河—湾甸坝—永康—崇岗一线呈南北向展布,南部与北东向的南汀河断裂相交,向北延出研究区,与澜沧江断裂相交,在研究区内长逾80km。在TM图像上,该断裂具非常清晰的线性构造特征,以明显的影纹差异几乎呈直线状显示。从。

后期构造变形 断陷盆地压剪型变形构造

与大型变形构造相关的沉积盆地 (一)拉分盆地是走滑断层系中拉伸形成的盆地。它是Burchifel(1966)研究圣安德列斯走滑断层控制的死谷盆地时首次提出。此后在研究圣安德列斯断层和亚喀巴湾一死海裂谷系中建立了相应模式(图7-16)。拉分盆地几何特点:盆地形似菱形。盆地两侧长边为走滑断层,两短边为正断层。菱形断陷盆地从形态上分为“s”型和“z”型,左行左阶雁列式走滑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拉分盆地为为“s”型,右行右阶雁列式走滑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拉分盆地为“z”型。拉分盆地的规模变化很大,大者长逾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小者长数百米宽仅数十米。根据世界上已查明的拉分盆地的长宽比统计,比值约为3。拉分盆地的演化:盆地是在两条雁列走滑断层或是在一组雁列走滑断层控制下发育形成的。一组雁列走滑断层控制下发育的拉分盆地,各盆地先单独发育再相互连接组成复合盆地。一个大型拉分盆地内部可能存在次级拉分盆地,形成盆中盆或堑中堑构造(图7-17)。次级地堑中又会发生断块隆起,从而构成堑中垒构造。拉分盆地一般窄而长,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宽度相对稳定,决定于两条边界走滑断层的间隔。初始长度决定于两条边界走滑断层的重叠距,但是随着走滑断层的持续滑动而不断增长。一般长宽比达3即停止发育。所以,决定。

后期构造变形 断陷盆地压剪型变形构造

区域断裂构造简介 前面提到了断裂的分类及其性质,在区域地质研究中,不同性质的断裂组合往往代表不同期次的构造运动。典型的区域断裂构造组合有逆冲推覆构造,即挤压背景下构造组合;伸展构造,即拉张背景下的构造组合;此外还有走滑断裂构造体系,是构造作用下几何调节的产物。(一)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或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构造。逆冲推覆构造主要产出于造山带及其前陆,一般是挤压或压缩作用的结果。它有两种主要的形成机制。一种是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海穆(A.Heim,1921)等认为,挤压引起的岩层褶皱,由直立→斜歪发展成为倒转→平卧。在倒转平卧褶皱的倒转翼因挤压而拉抻撕开,顺断开面而运移。这类推覆可称为褶皱推覆体,如图11-30 所示。但是另有一些推覆体,并未发生强烈褶皱作用,只是顺剪裂面显著位移,这类推覆体可称为冲断推覆体。另一种是推覆和滑覆,在伸展作用和重力滑动中,也可引起板状岩席的大规模位移。所以推覆体可分为两类:挤压体制下引起的推覆或简称推覆以及重力作用和伸展作用下引起的岩席滑移,可称为滑覆。图11-30 周口店黄山店逆冲推覆构造剖面图(据宋鸿林,1980)1.逆冲推覆构造的一般特征逆冲推覆构造是。

后期构造变形 断陷盆地压剪型变形构造

地质构造的产生原因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

#韧性断裂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