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常见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登泰山记而的用法

2020-10-15知识11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虚词表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

常见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登泰山记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 而 的用法,什么样的情况表示 承接 修饰 递进等

常见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登泰山记而的用法

“以”字在古文中有几个意思 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常见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登泰山记而的用法

怎么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的阅读,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正音读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甚至背诵,所以朗读背诵时都要把字音读正确.一般说来,大多数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读音为准.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文言文里有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字,就要求我们认真地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要把形近字的读音当做正音.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桓“读“hu;n“而不读“恒;《桃花源记》中的“髫“而不读“召“,《狼》中“眈眈相向“中的“眈“读“d;n“而不读“枕。2,多音字应辨明词性,词义现代汉语中多音多义字很多,读文言文时也常会遇到一些多音字,这就要求我们辨明这个字的词性和词义,确定读音.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当“喜悦“讲,应读“yu;“,而在“桃花源记“中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句里,“说“字当“述说“讲,应读“shu;二,正确的断句,停顿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所以古人在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我们现在读古文,编者已经用标点符号把句子给我们断开了,但是在读一些长一点的句子时,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达一个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停顿,这个停顿正确不正确,直接关系到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区别停顿的办法是通读全文,通过。

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答案:解析:1-3: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4.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2113举例[而、何、乎、乃5261、其、且、若、4102所、为、焉、也、以、因、于、与1653、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于蓝#读书#连词#劝学#文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