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延庆下虎叫村:精品民宿帮“脱低”山楂小院让村民端上“绿色饭碗”

2020-10-15新闻4

延庆下虎叫村:精品民宿帮“脱低”山楂小院让村民端上“绿色饭碗”

延庆下虎叫村办起了“山楂小院”精品民宿,村民端上了“绿色饭碗”,近三年来,村里32户低收入户全部“脱低摘帽”。现在,村集体每年能实现40万元左右的旅游收入,老乡们的生活,就如同挂满枝头的山楂一样,红红火火。32户低收入户“脱低摘帽”

10月7日下午2时,深山里的延庆区刘斌堡乡下虎叫村,57岁的张玉萍清扫了石板路、整理了房间、泡好了薄荷茶,静候客人。这个国庆假期,她忙得脚不沾地。

下虎叫村,张玉萍已经住了几十年。村子地处偏远,距离延庆城区足有一个小时车程。受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限制,村里一直没有什么产业,村民82户、176人,其中低收入农户32户、76人。张玉萍家就是低收入户,“那时候,家里全靠12亩地和老伴儿在外打工过活,一年辛苦下来收入不到一万元。”

此前,为了生计,张玉萍四处打零工。三年前,她不再出门了,因为村里办起了“山楂小院”精品民宿,她当起了民宿管家,不到一年,就摘掉了低收入户“帽子”。

如今,“山楂小院”已经成为下虎叫村村民的绿色饭碗。近三年来,和张玉萍一样,村里32户低收入户全部“脱低摘帽”。假日“山楂小院”天天爆满

秋日时节,下虎叫村,田野山坡之间,一个个红砖灰瓦的农家小院古朴幽静,顺着一段缓坡向上,走进一座小院,石板小径,伸向院墙,一棵山楂树繁茂高大,果实累累。这就是2017年开始走红的“山楂小院”,今年国庆假期,“山楂小院”天天爆满。

院里的山楂树、房梁结构、木质顶棚,还是老院原来的样子,大落地窗、长排桌、飘窗……现代设计与乡土味道完美结合,“老屋子、山楂树、古井等都是寄托乡愁和情怀的符号,也是当下一些‘爆款’民宿的必要条件。所以,这座院子就以山楂树为由,取名‘山楂小院’。”民宿主介绍。

“客人来都喜欢这山楂树,夏天坐在树下乘凉,秋天摘果子吃,美着呢!”张玉萍笑着说。2017年以前,她根本不会想到这长了几十年的老山楂树,和脱低致富会有什么关系。

2017年,延庆区农委等各部门引入外来资本,为下虎叫村发展寻找机遇,遍地可见的山楂树,成了“破题之法”。开发企业从村民们手中租来闲置的老屋子,风貌修旧如旧,屋内大胆创新,并将田园乡愁与舒适宜居深入统一,一棵棵山楂树被原地保留,“山楂小院”迅速走红。

客人纷至沓来,为小山村带来了“流量”,也为张玉萍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张玉萍放下外出打工的行囊,应聘民宿管家,靠着认真肯干,当年,她的钱包就鼓了起来。“做管家,每月都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比靠天吃饭不知道好多少!”张玉萍说,“现在,我老伴儿也到小院儿当上了维修工,我们俩不出村,一个月就能有7000元的工资,这是村庄发展给我们农民带来的大实惠呀!”

现在,全村已有12个“山楂小院”,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并带动二十余位村民就业,其中低收入农户近50%。小村山货走俏实现增收

“居在山间田园”只是下虎叫村做的第一篇民宿产业文章。依着青山绿水,原汁原味的小村山货也卖出了高端价格。

“以前,一到秋季,我们就推起小车、支起摊子,四处售卖山楂、小米,虽说不打农药、健康绿色,但毕竟产量和销路有限,卖不了几个钱。”村民时连山说,他家后院,当年沿街售卖的小推车如今已经闲置落灰,他购置了一辆电动三轮,每天为“山楂小院”各个民宿院落送山楂、大米等原材料。

村口二十多平方米的砖瓦小房子,挂牌“乡土小卖店”,货架上,山楂汁、山楂食品、五谷杂粮、花生核桃等琳琅满目,吸引着游客。“这些农产品我们只管种,由专业公司回收并进行深加工,再加上品牌营销、线上线下联动售卖,卖出了好价钱,游客们特别喜欢。”时连山说。山货销售后的分红,又是一项增收。截至目前,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联动,下虎叫村的山货共卖出4万公斤,农产品价格实现翻倍。

通过多项产业抱团发展,青山绿水间,下虎叫村旅游业、种植业蓬勃发展,2018年,全村实现“脱低摘帽”。近两年,村集体每年都能实现40万元左右的旅游收入,老乡们的生活,就如同挂满枝头的山楂一样,红红火火。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李瑶

流程编辑 吴越

#山楂#小院#村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